赵恒即位后,王钦若第一个站出来请求减免五代以来积欠的赋税,并且在一个晚上就把该减免的数目理清造册,第二天呈上了朝廷,因此他又得到了想有所作为的赵恒的赏识,从此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职。以此看来,王钦若虽不是忠诚善良之人,却颇有才干,能干一些实事。
人,有可能是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很难以“好”和“坏”来简单地区分,假如硬要以“好”和“坏”来区分,只能说有干不成事的“好人”,还有能干事的“坏人”。有的“坏人”不仅能干事,而且机谋深远,奇变横生,在这个世界上纵横自如,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王钦若恰恰就是这种人。
当他劝赵恒“南巡”的时候,被寇准不指名臭训一顿,随后还被驱赶出京,他心里可就把寇准恨上了,虽然很快他又恢复了副相的职位,但和寇准怎么也合不来,便干脆自己请求解除了执政职务,担任了资政殿学士这个清职。
在这个期间,他和知制诰杨亿、直秘阁钱惟演等奉诏纂修“历代君臣事迹”。这是一部类书,直到大中祥符六年才编完,赵恒诏题为《册府元龟》。文人聚在一起免不了吟诗、作画、喝酒、嫖妓这些“风雅”之事,工作之余他们也彼此作诗唱和,竟然积少成多,被杨亿以《西崑酬唱集》为名彙编成册,这些诗作讲究辞采,多用典故,被人们称为“西崑体”。西崑体在当时成为时尚,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自《西崑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足见影响之大。
王钦若也就是跟着喝酒凑热闹,并没有什么大作流传下来。“西崑体”的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杨亿,其诗《汉武》嘲讽了汉武帝求仙慕长生之事。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吟诗编书,这种悠闲风雅的日子对文人学士来说是好事,可对有着强烈政治欲望的王钦若来讲,就等于是在服刑,他想方设法要报复寇准。
终于被他想到了妙计,一天在散朝后,赵恒很恭敬地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凑到赵恒近前问:“陛下这么敬畏寇准,是因为他对江山社稷有功吗?”
赵恒想也没想就说:“当然了。”
王钦若却说:“澶州那一战,陛下您不认为是国家的耻辱,反倒认为是寇准的功劳,真让我想不通。”
赵恒一下子愣住了,他听到的都是颂扬的话,这种指责性的语言是第一次听到,禁不住追问:“什么?”
王钦若解释道:“《春秋》里认为城下之盟是奇耻大辱。如今陛下以堂堂天朝帝王之尊,在胡虏兵临澶州城下和其签订盟约,这不是耻辱的城下之盟是什么?”
这话使赵恒不高兴了,他引以为荣的盟约竟然是个耻辱的城下之盟!
王钦若假装没有看到赵恒的脸色,接着往下说:“其实这事都是寇准干的,和陛下无关。当时的情景和赌博一样,当赌博的人快把本钱输干净的时候,往往会把剩下的所有钱都押上,以‘孤注’来最后搏一次。澶州之战时,您就是寇准的‘孤注’啊,现在想一想都可怕。”
王钦若巧妙地把耻辱的源头从皇帝的身上转到了寇准的身上,赵恒心里轻松了一点儿,但是却深深刺激了他的心,特别是最后那几句挑拨离间的话,使赵恒对寇准有了不满,并由不满产生怀疑。
寇准是性情中人,凡事都率性而为,就是在选任官职上,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搞升迁,他说:“当宰相的职责就是选贤任能,循规蹈矩怎么能行?”这事后来成了他罢相的一个藉口。
景德三年二月,寇准被罢相,以刑部尚书衔出知陕州,参知政事王旦升任宰相。在王旦照例入谢时,赵恒还遮遮掩掩地说:“寇准不按律条任用人员,用国家的爵赏来树立自己的声誉,现在不让他再执掌大权,也是在保护他嘛!”
寇准成了地方官,王钦若升为执政,出任知枢密院事,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王钦若挑拨打击寇准的那番话,使赵恒心海波澜难平,再加上他好大喜功,导致最终大行荒唐之事。
大宋的多事之秋即将到来。
创造昇平盛世难,想要毁掉却很容易。
宋真宗的心事(1)
赵恒景德初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连续几年都获得了丰收,“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再加上北方安定,西北也消停了下来,整个大宋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作为大宋的最高领导人,赵恒心里高兴:我现在不就是历代君主都渴望做到的太平天子吗?
天下太平,就要好好享受。景德三年(1006)九月,赵恒下诏:“稼穑屡登,机务多暇,自今群臣不妨职事,并听游宴,御史勿得纠察。上巳、二社、端午、重阳并旬时休务一日,初寒、盛暑、大雨雪议放朝。着于令。”
这可能是赵恒发布的所有诏书中最受欢迎的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