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缴纳岁币的和约时,大宋的宿命就已经被决定了。
辽国还算有君子风度,信守和约直到亡国(这个和约最终是宋朝撕毁的)。西夏得到钱财以后却是反反覆覆,但国小力单,想要吃掉宋朝它还真没那个胃口,金国却是被岁币激起越来越大的贪慾,最终女真铁骑踏破汴梁城,结束了北宋的流金岁月。
真是成也岁币,败也岁币。
历史证明,金钱买来的和平根本就是靠不住的。
“澶渊之盟”在政治上给宋朝带来的好处只有一明一暗两样:明的是和辽国和好之后,可以全力对付西北的党项,并成功地在景德三年议和,西北边境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暗的是岁币使契丹群狼不劳而获,逐渐丧失了劫掠的本能,退化成了只会坐享其成的废物。到辽兴宗统治的时候,以往驰骋如风的契丹铁骑就被西夏连续击败,丢尽了脸面。
每年三十万的金帛,竟毁掉了一个剽悍的民族,金钱巨大的腐蚀力,不仅喜滋滋点钱的契丹贵族没有想到,就连赵恒、寇准也没有想到。
无敌的不是锋利的刀枪,不是纵横的铁骑,更不是“神授”的君权,而是人见人爱的花花钞票!
第五章 荒唐的心理战
从打击政敌开始(1)
和平降临,来自北方边境的巨大压力没有了,大宋终于把这块沉重的包袱甩掉了。
获得和平的过程虽然是屈辱的,但和平本身终究是可贵的。
当然,赵恒不觉得有什么屈辱,反倒洋洋得意地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就连寇准也是如此,逢人就宣扬自己力挽狂澜的功绩。
赵恒的心情好极了:消除了一块心病,浑身上下是那么的轻松。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代圣主(宋代的皇帝都有这个情结),过去总被辽国搅得安不下心来,现在他要毫无牵挂地施展治理国家的手段了。
赵恒在寇准、毕士安的辅佐下,干劲沖天地忙活起来了。
北方既然不再打仗了,马上就合併防区,减少驻军、组织复员,把因战争荒废的土地重新开发,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在那个农耕时代,农业绝对是立国之本,这个重点不能丢弃,赵恒在景德二年(1005)诏令各道州府的长官都要兼“劝农使”之职,通判兼管农之职。
赵恒还从景德三年开始,在各州郡(边境州郡除外)普遍设置用于准平谷价的常平仓和用于赈济灾荒的义仓。义仓没什么好说的,常平仓可是很有讲究,它是各州按人口多少,从上贡钱中留下一定的银两,到新谷上市的时候,以比市场价略为高一点的价格购入,等到市场上粮价暴涨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但不得低于本钱)。这种做法很有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味,可以平抑市场粮价,既可以防止“多收了三五斗”时谷贱伤农,又防止了青黄不接或灾年时谷贵伤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商囤积哄抬粮价,甚至在遇到灾荒时还可贷粮给灾民,用做种子或口粮。
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比他以后搞的那个“天书”、“封禅”强上百倍。
商业在这个时候继续了咸平年间快速发展的势头。宋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做买卖的,国内贸易不必多说,海外贸易远达阿拉伯各国。宋辽休战和平,又搞起了“边贸”,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设置了四个榷场,与辽国大做生意,赚得盘满钵满。景德四年又在宋夏边境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设置榷场,后来又在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等地设置榷场,和西夏也做起了买卖。
发达的商业从大商人数量的急剧增加看出来,京城汴梁云集了好多富商大贾,继寇准以后任相的王旦就曾说过:“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就连一年赚上千万的千万富翁也并不少见。随着商业繁盛,给大宋带来了滚滚的财源,商税是宋朝国家收入的支柱之一,景德年间商税年收入高达四百五十万贯。
此时大宋王朝的繁荣,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并不过分。
要是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前景当真是一片光明。可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好事要是遇到了心怀叵测的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这个时期的发展,与寇准尽心尽力的辅佐之功密不可分。自景德二年十月毕士安暴病身亡以后,寇准就一直独居相位。赵恒对寇准也是信任有加,另外还带着感激和敬畏。这是因为寇准支持赵光义立他为太子,再加上这次力促亲征,才达成了“澶渊之盟”,赵恒加寇准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对其更是倚为长城。
王钦若寇准这个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很有个性,再加上少年得志(此公十九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做事难免有些率性而为,得罪了不少的人,其中就有劝赵恒南逃金陵的王钦若。
在太宗赵光义朝,王钦若一开始是亳州判官,一年阴雨连绵,老百姓上缴的谷物都很潮湿,管理仓库的官吏拒不收纳,可总出不进,存储的粮食越来越少,王钦若便下令把潮湿的谷物收到仓内,以后再支出粮食的时候,先发放潮粮。这样,既解决了老百姓无法缴纳“国税”的实际困难,还不至于坐吃山空,粮食还不会霉变,可算是办事有方。这件事后来被赵光义得知,很是赞赏,亲手写了个嘉奖令予以表扬,记住了地方上的这位从八品的小官,过些时候就将他选拔入京,当上了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