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级批准,1979年初,彭加木被正式提升为研究员。
第九章 献身
◆撩开“神秘之地”的面纱
1979年冬,彭加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这项任命,是经过了将近一年的酝酿之后,才正式决定的。
前面已经提到,彭加木去新疆工作,前后达20多年之久,但在那里并无一官半职。他自认为在那里的任务,就是“铺路”。
然而,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提出,希望彭加木兼任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再三推託。经反覆磋商,并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宣布了这项任命。
彭加木走马上任之后,他就不再局限于植物病毒组,而着眼于全院工作。
这时,彭加木着手制订了向罗布泊地区“进军”的规划。
罗布泊地区,一向被认为是“神秘之地”。彭加木决心撩开这“神秘之地”的面纱。1959年彭加木曾到过罗布泊北部地区,採集过土壤标本。1964年,彭加木曾来到过罗布泊畔的孔雀河下游一带,那时,罗布泊已经开始干涸,但还有湖水。
如今,罗布泊完全干涸了,变成一片坚硬的盐泽,甚至连直升机也可以降落在湖底,不会陷下去。
彭加木为什么要对罗布泊进行考察呢?
这里,乍一看上去,是不毛之地;然而,实际上却是“聚宝盆”。
早在1959年,彭加木第一次来到这里,採集了土壤标本。回北京后经过化验,发现其中含钾量特别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罗布泊水中含有许多钾盐。干涸以后,钾盐就析出来了。钾盐是很重要的脂料,钾肥能使庄稼茎秆粗壮,不易倒伏;钾还能提高庄稼的耐寒、抗旱能力。“氮、磷、钾”,被称为庄稼特别需要的“三大要素”。如今,人们从海水、从盐滷、从盐湖中提取钾肥。罗布泊干涸了,这等于大自然已经帮助人们除去了水分,可以从析出的盐层中直接提取钾肥。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青海湖的盐层进行化验,查出其中含有10%—40%的氯化钾,其余主要是食盐——氯化钠。食盐本身是重要工业原料,而氯化钾则是农业上大量需要的钾肥。
在盐层中,还含有宝贵的原料,如制造飞机的原料之一——镁,稀有金属锂、铷、铯等,以及硼砂、石膏。另外,那里还有重水资源。重水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在天然水中,便含有少量重水。重水的沸点比普通水高,在101.42c沸腾。在湖水被大量蒸发时,重水较难蒸发。因此,在地下残余的水中,重水所占的比例就较大。重水,是如今重要的中子减速剂,不论建造原子能反应堆,或是制造原子弹,都要用到它。近年来,它成为制造氢弹的原料,成为热核燃料的原料。
罗布泊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野生动物有骆驼、黄羊、野鸡、黄鼠狼,甚至有碗口那么粗的四脚蛇。这里最着名的野生植物是罗布麻。罗布麻抗旱耐盐,不怕严寒酷暑,所以能在这里生长。1952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董正钧在这一带考察时,发现这种野生的麻的纤维长且柔韧,是纺织工业很好的原料,便把它以“罗布”地名命名,称“罗布麻”。罗布麻的叶子,具有显着的降血压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的特效药。如今,上海的一家制药厂便以罗布麻叶为原料,生产“复方罗布麻降压片”,畅销全国。除罗布麻外,这里还有中药材柽柳。
对于罗布泊地区,彭加木早就发生莫大的兴趣。正因为这样,他于1959、1964年两度来此考察。尽管“四害”横行时,他被污衊为到罗布泊地区“刺探军情”,但是,他并不因此却步。他,决心大踏步地向罗布泊地区前进,揭开那里的自然之谜,开发那里的丰富资源。
◆三进罗布泊
1979年11月,彭加木三进罗布泊地区。
这一次考察,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许多单位共同组织的,有考古、地理、化学、气象、生物、土壤、沙漠等各学科的人员参加,近20人。彭加木闻讯,便要求参加,受到各单位的欢迎。彭加木此行,想为翌年组织“新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探索道路。
11月16日,考察队离开乌鲁木齐,沿着南疆公路,朝罗布泊前进。
车队在柏油马路上行驶了几天之后,便离开了公路,在没有道路的荒野上前进。因为罗布泊是人迹罕见的地区,哪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呢?渐渐地,汽车进入一片奇异的地区:这里密布着一个个2形的土丘,小土丘之间是一道道沟槽。汽车只能在沟槽中七拐八弯地前进。人坐在车中,时而向左倒,时而向右倾,时而一颠簸,头顶碰到车顶,简直要把五脏六腑都倒出来了。有人计算了一下,汽车在两小时内,拐了186个急转弯,却只前进了11公里!考察队员们称这一地区为“拦路虎”。
原来,这“拦路虎”叫做“雅丹”,按维吾尔语的原意,是“险峻的大丘”。科学家们认为,它是“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成”。如今,“雅丹”已成为世界地理学上的专门术语,外国的同类型的地貌也被称为“雅丹”。
汽车在“雅丹”中爬行着,一不小心,就陷在泥沙之中。于是,大家就要下来“嗨唷”“嗨唷”地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