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赵大人强势了这些个年,敢撩他虎鬚的人是越来越少,冷不丁出了这个事,他想,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挑事,我一定要把他揪出来惩办,也让其他人知道教训。他问门客,你知道这件事背后是谁?
门客指了一个叫苏贤的人,赵大人就叫手下给苏贤安了一个罪名,把他惩治了。他以为这事就过去了。
不晓得此人的父亲上书给儿子讼冤,告赵广汉报复枉法。这个案子交到其他衙门里,彻底翻了过来,那个办案的手下人被判了死罪,连赵大人也被叫去讯问,幸亏是逢上大赦,只给他降了一级。
有人要问了,这事那个手下人怎么会被判得这么重呢?这里有个奥秘,他们那时候断案看律法,也看案例,汉朝立国一百多年,积累下来死刑案例一万三千多例,有好多案子判下来都是凭皇帝一时心情,他若情绪不好,或者本来就讨厌那人,兴许同样的罪名就定重刑了。那些竹简堆在库房里,有新案子要出来就到库房里去翻翻,找相同的案例来给主办官员参照酌定。
这样下面人就有了很大活动余地了,同样罪行的案子,我想要上司判得重些,就拿重判的案例给他看,反之也一样。他的上级要重判这个人,也可叫下属拿类似判决的案子做依据。他的文书上写清楚,我判这个案子,是按照以前某某先帝,某某皇上圣裁的案例来判决的,可不是我自作主张。
赵大人从未吃过这样一个大亏,一心要找人报复。他认为是另外一个叫荣畜的人唆使苏贤的父亲去告自己的,于是找了个藉口把荣畜也给杀了。
结果又有人上书把这件事揭发出来,落到当时的丞相魏相手里,这个魏相也是个厉害人物,在原先在外地当太守时,大力打击当地的豪强,还因为这个被下狱治罪,后来才给放出来。就在赵广汉当上京兆尹的那一年,魏相当上了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等到霍光死后,他的矛头也对准霍家,劝说皇帝削弱霍家的权势,最后把霍家灭了族,他也凭藉这个功劳当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人比赵广汉还狠呢!想必赵广汉对他是不服气的。
赵大人一步错,步步错,他把小事扩大,如今把柄落在别人手里。他把自己办案的手法用在丞相身上,叫人到丞相府当门卫去查探他的隐私。真的被他探听到消息,就在魏相当上丞相的次月,他府里有个侍女上吊死了,赵大人凭经验推断,觉得是那个侍女是被丞相夫人因为妒忌故意杀死的,对外说是自杀罢了。
赵大人如获至宝,找了机会叫人和丞相去说,‘您府里发生这样的事情,要真是您夫人害死了那个侍女,事情被我查清楚,您这个丞相也不要做了,我们各让一步,大家都偃旗息鼓吧!’
谁知魏丞相不吃他这一套,赵大人心一狠,大家就拼个鱼死网破。他就上书给皇帝把这件事揭发出来了。也不知皇帝是如何想的,下诏书让他去查。
赵大人只有这一条路,就是先借侍女的事把丞相搞下去,否则他自己就完蛋了。他带了人闯到丞相府,在那里摆开了公堂,把丞相夫人叫过来跪在地上受审,还从府里带走了十几个奴婢,要她们承认杀人。”
凌风望着大家:“你们说皇帝是相信赵大人还是相信魏丞相?”
大家都说:“肯定是相信魏丞相了。”
“就是,皇帝刚让他做了丞相不久,怎么可能为了这些事情让他下台呢?”
“魏丞相也不含糊,他直接对皇帝说,‘我夫人真的没杀那个侍女,赵广汉借这个事胁迫我,要我不要追查他的不法行为。现在事情已经闹出来了,当然一定要搞清楚,但不能让赵广汉查。”
到这个时候赵大人彻底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他太自信,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如今其他人查下来侍女确实不是丞相夫人杀的,丞相手下专门负责弹劾不法官员的萧望之就上书给皇帝说:‘丞相秉公查办案件,赵广汉居然窥探他的隐私去胁迫他,还直接闯进丞相府去欺凌丞相夫人,就等于是欺辱丞相嘛,如果其他人都跟他学,那还得了,这是十恶不赦的大罪。’皇帝大怒,把赵大人下到牢里审问,就定了腰斩的极刑。”
赵大看着凌风说:“这个赵大人胆子太大,可他把长安城治理得这么好,皇帝也该对他宽容一点。”
凌风说:“是啊,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京城的老百姓几万人涌到宫阙门口去找皇帝请愿,还有人说要代他一死,留下赵大人来为民办事。不过皇帝还是把赵大人给杀了。”周围一阵嘆息之声。
晚上吃饭时琼英对丈夫说:“这个赵大人能干又清廉,老百姓又拥戴他,竟会落了个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不解。”
凌风说:“我原先也这样认为,可是现在再想想,这个赵广汉要真是正直守法,又何至于落到这样一个结果。用法不在察,而在平,他精明强干是不假,可是他管的京城,六七十万人,当时也算是很大了,他现在大刀阔斧整理治安,是有点成效,要是叫他当了丞相管理全天下,也像管京城一样管法,任他再能干,也顾不过来,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老百姓拥戴他,手下人把他敬得如天神一般,赵大人认为自己能力又强,所作所为又全部出于公心,因此怎样做都是对的,他性格强悍,小事人家也不敢和他计较,这样的人一出事,必然是出大事。当官的人,还是要尽量把自己看得低一点才好,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闷着头不顾一切往前沖,害了自己也就算了,把整个国家拖到泥潭里就惨了。”他说罢,深深嘆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