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晟向华浪做了个手势,自己坐了下来,华浪在旁有些迟疑地说:“凌大人,关于条约的一些条款,我方还有一些异议,陛下让我再和您详细讨论一下。”
凌风面上变色,他看着琳晟说:“陛下,我虽未参与条约的谈判,但也仔细研究过它,我认为,条约上的一些条款,对拂林国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因故不能签署和约,对拂林国的影响也许更大。”
华浪说:“根据这份敕书,你可以有全权决定条约的有关事项,我们所要求的只是少许的改动。如果由于你的固执,导致和约不能签订,等于你的这次使命又失败了,外面会有什么议论,对你个人又有什么影响,你可也要考虑。”
凌风沉声说:“陛下,我只会实心做事,能做到什么结果,就做到什么结果。我个人的事,用不着华浪先生为我操心。”他向华浪鞠了一躬又说:“你们要求重新谈判,也可以,我回使馆就召集有关官员商议此事。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大家慢慢来吧!”他扬长而去。抛下君臣两个楞在那里。
此次两国的条约,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关于合力对付北番的,大秦和拂林两国隔着辽阔的草原地带,这片地区大秦称之为北番,如今达奚日益坐大,对两国都形成了威胁。大秦国要进攻北番,需要拂林在北面给予配合,最好能出兵在侧面牵制达奚,还有物资支援等方面的协助。对于这个,拂林在条约中只给了含糊的允诺,所以凌风对这个是不满意的。但另一方面,条约上又提出大秦在处理北番事务的时候,要与拂林充分沟通,两国协力解决这个地区的问题,难不成大秦流血打了胜仗,在处理北番问题时还要看拂林国的脸色?这他当然更不能认同。
第二部分是关于两国通商关系的,关于进出口的关税,商货往来的通关事宜和互相允许双方的商人在本国活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纠纷的处理。这个没有问题。
第三部分是涉及到大陆上的第三国—绮兰国。绮兰在南面与大秦国接壤,西面与拂林国有同一条边界。三国纠纷不断,三年前大秦和绮兰刚发生过战争。这个部分很简略,规定缔约一方如果遭到绮兰国的侵略,另一方有援助的义务。如果发生战争的原因是由于缔约一方,那未参战的国家可以保持中立。条约里还说,关于详细的事项有待两国进一步谈判决定。
前日绮兰国的女王陛下在和琳晟见面时说:“如果能让大秦拿掉条约的第三部分,绮兰可以和拂林签一个针对大秦的,和上述条约第三部分近乎相同的条约。”
琳晟不想做得那么极端,他希望把条约的语气再改得含糊一点。然后再和绮兰签一个同样的约,这样拂林国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护了。
凌风想要修改的是条约的第一部分,他想在解决北番的问题上尽量避免拂林的介入,宁愿不要他们那含糊的援助也罢。他明白真的发生战争, 那个援助根本靠不住,顶多能给大秦国内的主战派壮壮胆而已。至于关于绮兰国的条款,由于各种缘故,他觉着当下大秦没有可能和绮兰发生战事。语气再含糊些也无妨,反正也只是个初步协议。
两天后大秦和拂林对于和约进行了重新谈判。
凌风坐在当中的桌子上,倾听双方官员在那里唇枪舌剑。他的旁边有一个通事,负责把他说的大秦国的语言翻译给拂林方面,同时也将那边的话翻译回来给他。拂林这边的外交大臣主持谈判,他们并排坐在大房间的东面,在他们桌子的两侧长桌子上是双方的副手和随员。
一坐到谈判桌上,凌风仿佛换了个人,说话慢条斯理地教人不耐烦,通事给他翻过来的话语像也听不清楚,有时还要通事重复一遍。
他们就合力对付北番的条款展开了交锋。凌风说:“我们当然非常需要贵国的援助,这对我们非常宝贵。当然你们考虑问题也是基于本国的利益,毕竟北番对贵国也有威胁。”通事把他的话翻译过去。
大臣说:“我们在原有的条款中已有承诺了,这个不是问题。”
凌风静静地听通事翻完,他说:“我希望能明确贵国准备提供的兵力的数量,物资的数量和规模、以及我们在有所需要时怎样向贵国提出要求,又能在多少时间内得到回覆。”
大臣说:“这要看我们边界上的实际情况了,这怎么能在和约里写清楚呢?”
凌风摇摇头说:“如果我们在准备战事时将贵国的援助考虑在里头,而实际上期望却落空,不知您到时候将如何向我国解释?”
旁边的华浪轻声说:“他们是这么天真幼稚的人吗?”凌风马上盯着他问:“您在说什么?”通事把他的话翻给华浪,对方有些尴尬,他说:“我原知道你懂得拂林话,但看你在谈判桌上的表现又不像,非但听不懂拂林话,可能听力也有问题呢?没想到现在你又这么敏锐了。”
凌风一笑,正色对大臣说:“阁下,毕竟北番是两国共同的问题,如果单靠大秦独力对抗达奚,到时可能没有贵国置喙的余地了,请你们三思。”
琳晟听完华浪的禀告,气得一拍桌子说:“他分明是要在北番的事务上排挤我们,这个人也太狂妄了!”华浪在旁不安地说:“陛下您不要太动怒了,这个和约不签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