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有了实战检验,中华帝国陆军装备委员会于是展开了讨论,并提请帝国国会审议,最终送到王辰浩那里时,王辰浩自己几乎都忘记了这种自行火炮的重要性,于是在公文上做了一系列的批示。
首先王辰浩认为在火力上,坦克是直瞄武器,要求较大的直瞄距离,但对最大射程要求不高,因此坦克炮就是加农炮,俯仰角一般是负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自行火炮以间瞄为主,对最大射程要求较高,除了自行反坦克炮外,对直瞄距离要求不高,因此自行火炮是榴弹炮为主、加农炮、加榴炮、迫榴炮等都有,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间,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
其次是火控方面,坦克讲的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首发命中,所以坦克更注重如何先发现敌人,迅速开火。坦克重在“知彼”。而自行火炮一般是看不到目标的,目标一般由观察所或上级通报下来,但它也讲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虽然看不到敌人,但如果知道的地理位置,再知道目标在哪里,火控系统就能很快算出射击诸元来,重在“知己”
在防护方面,王辰浩指出,坦克是冲击武器,攻击主要来自正面,所以坦克的正面装甲非常厚,可以达到几十厘米。自行火炮是远程支援武器,攻击主要来自敌人远程炮火的打击,也就是四面等机率的炮弹碎片,因此自行火炮前后左右的装甲是等厚度而且非常薄。
在机动性方面,王辰浩批示:坦克为了战术要求,需要快速灵活的机动,要求发动机能够提供强大的加速度和较大的吨功率。自行火炮对此没有过高要求,一般选用类似底盘的坦克发动机或其他类型的发动机都可以。事实上,由于坦克较自行火炮重,吨功率上不占优势,坦克的机动性并不比自行火炮好。
总之,王辰浩支持研发自行火炮战车,可以基于w16轮式步战车改进,不需要多少防护能力,只需要机动性,使得自行火炮可以快速进入指定地区,对敌军实施炮火打击。
王辰浩的特别批示顿时令国会议员们无法阻止陆军委员会研发车载自行火炮项目,并拨出相关经费。
在王辰浩的大力支持下,帝国陆军委员会很快拿出设计。命名为z16轮式自行火炮战车,或称反坦克战车。z16反坦克战车基于w16轮式步战车的底盘和动力系统,搭载一门120毫米榴弹炮,成员6人,战斗全重20吨。最大公路时速45公里,越野15公里,最大行程300公里(公路),越垂直墙高0.4米,越壕宽2米。
随着中华帝国陆军总装备部陆续开发出m16主战战车、w16轮式步战车和z16反坦克战车这三大攻击利器后,中华帝国的装甲部队得到新的飞跃,较欧洲的装甲军战斗力将更上一层楼,代表世界装甲军最高领域,继续引领世界装甲军的改革方向。
从此,中华帝国的这三款装甲军团利器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华帝国装甲军团三剑客,成为中华帝国在装甲军团领域称霸世界的标志,其国际代号为mzw16,成为一战后期,直到二战期间的国际明星装备,深受各**事家们的热烈追捧。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423章帝王枪族【万字大更】
第423章帝王枪族
光华十六年初,中华帝国陆军各部队全面完成了十年式军备大换装。
这也是自1895年开始,中华帝国近代陆军第三次装备大换装。
中华帝国陆军装备第一次大换装是在前朝清光绪二十一年,当时国内的装备工业能力太弱,所有装备都进口自德国,清一色的德械装备。到了1900年,中华帝国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制造,国内开始大规模仿制德械装备,从而有了中华帝国本土的强大山寨工业能力,从而促成中华帝国陆军第二次大规模换装,清一色的山寨西方军工产品。
到了光华十年(1910年),中华帝国本土工业体系趋于完善,中华帝国陆军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装备更新计划。这次是中华帝国工业经过漫长的发展,摆脱西方工业约束和积压,突破西方封锁走向世界的时期。
为了打造中华帝国自主智慧财产权的工业体系,中华帝国陆军率先提出使用自主军事装备体系,以6.5毫米步枪弹作为基础而诞生的中华帝国新枪族体系成为最耀眼的标志。
在欧美还在使用7.92和7.62步枪弹体系的时代,基于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体系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枪族武器系统在欧洲战场和日本战场上大放异彩,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并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武器体系。
任何一款口径的步枪子弹都要求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考验才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军队的制式子弹,这其中包括杀伤力是否满足战场需要,工业化难易程度,是否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原材料的使用成本情况,是否满足廉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一个国家在子弹方面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这个国家的陆军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华帝国有能力研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准步枪弹口径的新型子弹,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尤其是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最终决定以7.62步枪弹和7.92步枪弹作为通用标准,而中华帝国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情况下,仅仅是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这不得不让欧美各**事家们一开始对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大放阙词,甚至贬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