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轶事趣闻和仅属基本常识的事时,所用的语彙也源自夸张文体,只不过是把它诙谐化了。简明和精练取代了华丽和冗长。响亮而有力的词句使得这两派文学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感染力。这种形式的第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西巴·史密斯的作品。他用笔名创造出一个人物叫做”杰克·唐宁市长“,这是来自缅因州小小的村镇唐宁维尔的一位朴实的哲学家兼冒险家。”唐宁市长“的书信于一八三○年首先发表在史密斯自己办的报纸《波特兰信使报》上。尽管看起来文化水平低,文笔粗糙,拼写古怪,但也可能正由于这些原因,”唐宁市长“总能抓住事物的要害。起初他是一个出售干酪和桶箍的小贩。有一天他逛进缅因州州议会,而且就这样进入政治圈子。然后,为了寻求一官半职,他来到首都华盛顿,在那儿他成了安德鲁·杰克逊总统的密友。”唐宁市长“的政治生涯(包括参议员候选人和总统提名候选人)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同当时其他政治人物相比较,他是受人们欢迎的。唐宁仿效本顿,把他选辑的书信集取名为《我在参议院外的三十年》(一八五九年)。
有些州拒绝执行国会的法令,当这种纷争达到高潮时,正值南卡罗来纳州威胁要退出联邦。”唐宁市长“报导了他同杰克逊总统的一次谈话(一八三三年一月十七日):
我说:”现在,将军,让我告诉你我对当代事务的想法。当我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我们唐宁维尔的一些孩子每年春天都要到西巴戈湖去,替人帮工一或两个月,把大圆木綑扎在一起划过湖去。有一次,我同伊弗雷姆表兄、乔尔和比尔·詹森以及另外两、三个伙伴一起去干活,每人弄上一根巨大的圆木,运过湖去。这天正好颳起大风,风浪把圆木冲击得忽上忽下,颠簸得很厉害,于是我们商量好把圆木一根接一根地捆绑在一起,并在最外侧的圆木上钉了固定船桨的钉子,联在一起划过去。我们就这样划了两三英里,一直很顺利。慢慢地,比尔·詹森开始抱怨起来。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安份的冒冒失失的小伙子。他总认为别人比他的日子过得顺利,当他还小的时候就经常抱怨别人面包上涂的黄油比他的要多。现在,比尔正在背风的一侧划浆,他急燥起来,并且说他干的活最重,如果我们当中没有人同他换位置,他就要弄得我们无法安宁。“但是,比尔换到顺风的一侧后划了不一会儿又发火了,说在这一侧干比那一侧更累,他不愿再划了。我们同他说,这是你自己挑选的,你不应该再换了。他更火了,并且大吵大闹。最后,他宣称如果五分钟之内不同他换位置,他将砍断绳子取出自己的圆木,然后单独划过去。在我们还没来得及考虑的时候,他就宣称五分钟已过,举起短斧砍断绑绳,骑在自己的圆本上离开了,上下浮动,就象猴子跳舞一样。他竭力保持自己跨坐在圆木上侧。我们又将圆木重新綑扎好,照样继续挣扎着前进。风颳得很大,我们还是对付过来。但是,比尔划不多远,他的圆木开始翻滚得更加利害,他几乎是无法前进了。慢慢地他头上和耳朵上都溅了水。他开始上气不接下气,抓住圆木,竭力想爬到上侧,但是他越想往上爬本头越翻滚得利害,而他发觉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就要成为一只落汤鸡了。他象傻瓜似的向我们大声呼喊,要我们去拉他。我们再次问他,如果我们把他的圆木同我们的捆在一起,那么他愿意在哪一侧划桨呢?”啊“,他说:’如果你要我的话,我在哪一侧划都行,只要求你帮我一把,不要让我沉入水底就行了‘”……
“现在,将军,这就是我所想的。如果你们让南卡罗来纳州砍断绳子,那末,你就会在这个国家看到圆木翻滚,这是你从未看到过的。”
“唐宁市长”的信札立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是在波士顿转载,随后是新英格兰等别的地方,不久就传遍全国。书信所用风格别人广为仿效。竟有那么多人使用“唐宁”这个名字写东西,以致原来的“杰克市长”说他只好靠左臂的伤疤来辨别自己了。
“唐宁市长”这样的作品在美国通俗文学中出现很多,他不过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而已。它表现出后来通俗文学中出现的许多作品所共有的特徵:分成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适宜于先在报纸和杂志上分篇零星发表);依靠对轶事趣闻的描述;为文化水准很低或根本没有文化的读者所喜爱(西巴·史密斯实际上是在一八一八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鲍登学院);符合于人们基本常识的水平,最后特别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日常口语的形式和腔调。“唐宁市长”同后来的通俗文学中出现的最出色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不偏不倚的,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既看到好的,也看到坏的。他们全都属于基本常识文学这一派,他们认为开善意的玩笑可以比高唱原则发掘出更多的真理。
富兰克林笔下的“穷理查”是唐宁的先辈,但是《格言历书》中的“穷理查”仍染有殖民色彩。他不敢充当一个诙谐的大老粗这样的角色。“唐宁之后出现在文坛上的最精采的人物包括戴维·克罗克特(他生活的年代比唐宁要早,但是有关他的有影响的轶事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一八三四至一八三六年间)。十九世纪中期的年份,是雄辩的夸张文风的全盛时代,也是常识水平的轶事收集者和吹牛哲学家的全盛时代。随后,从新英格兰又传来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假託的何塞亚·比格罗的声音。他的言论经过修饰而出版成册以后,反而不如最初在波士顿《信使报》或者《北大西洋月刊》上出现时那样吸引群众。《比格罗诗藁》中的许多睿智之言至今听来仍是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