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打
----------------------- 页面76-----------------------
开进行低速降落,待预定时间到达之后(即飞机已飞离危险区),弹尾火箭
点火,烧断降落伞并同时加速,以增加穿甲冲击力。
根据炸弹装药,还可分为常规装药炸弹、燃料空气炸弹、核航弹、化学炸弹、
生物炸弹(细菌弹)等。
航空炸弹的口径是什么含义?
航空炸弹通常也用口径来称谓,它的含义和使用单位与枪弹截然不同,而是
一种标示炸弹重量的单位,一般用公斤或磅来标称,通常有:1 ,2.5 ,5 ,10,
25,50,100.250 ,500 ,1000,1500,2000,3000,5000,9000. 炸弹属于轰
炸类武器,一般採用炸弹架投放。常规炸弹的威力由炸弹的口径决定,口径越大,
炸弹的重量也就越大,威力也随之增大。
航空炸弹是怎样发展和应用的?
自从1914年德国飞机第一次轰炸法国的吕内维尔城之后,航空炸弹的发展一
直方兴未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只有爆破弹和杀。伤弹两种类型,然而目前已发
展成拥有数百个类型、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一个庞大家族,仅美国就有200 多
种用途各异的炸弹。
航空炸弹虽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兵器,但由于其装药量多,再加上现代电子
精确制导、火箭推进和集束装甲等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其身价百倍,作战效
能成十、成百倍地提高,炸弹通常以重量(磅或公斤)为单位进行度量。一次大
战时最重的炸弹不过500 磅,而现在,最重的则达22000 磅。二次大战时,飞机
最大载弹量为3 吨(如美国b29 ),而现在则达32吨以上(如美国b-52,它能挂
250 ~340 公斤的重磅炸弹108 枚,而且可在几秒钟内全部投下,破坏面积达1500x400
米的面积)。二次大战中,盟军对德投弹420 多万吨,仅1945年2 月的一次战役,
就将1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夷为平地,13.5万人伤亡。战争中用炸弹击沉的各国海
军舰艇达272 艘,占被击沉总数的38.3%。战后以来,在历次战争中炸弹的作用
也十分明显:在10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军出动122.9 万架次,共投弹632 ~672
万吨,平均日投弹量1756~1867吨;在3 年的韩战中,美军出动10.4万架次,
投弹量70万吨,平均日投弹量630 吨;在42天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和多国部队共
出动11万架次,投弹量8.85万吨,平均日投弹量2058吨。
▲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发射bgl 雷射制导炸弹
反跑道炸弹是怎样用于实战的?
1976年6 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第一天,以色列出动大批飞机绕道地中海上
空,超低空突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领空,把其主要空军基地和在机场待命的354
架飞机全部炸毁,使其彻底丧失了空战能力,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
作用。
▲美国空军的“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载机为f-15e
----------------------- 页面77-----------------------
1991年1 月,在海湾战争中,为了躲避多国部队的空袭和轰炸,伊拉克把飞
机全部转入地下机库,尽管如此,装有反跑道炸弹的英国“旋风”式战斗机还是
把伊主要机场全部炸毁,42天的战争中,伊军飞机几乎没能起飞迎战。由此可见,
把敌机摧毁于地面或将其赖以起飞的机场和基地彻底炸毁,不失为现代战争的一
个重要战术。
90年代有哪些反跑道炸弹?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攻击和摧毁敌机场,比进行激烈的空战和夺取空中优势
更为重要,因此,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反跑道炸弹,以压制敌空军的反击作
战能力。目前常用的反跑道炸弹有美国的jp-233、法国的“迪朗达尔”和bap-i00
,以及西班牙的bafa 等。90年代新型反跑道炸弹主要有:美国的daacm 、agm-i30
日和1gtd,德国的asw 等。
daacm 是一种反跑道集束炸弹,称为直接攻击机场弹药。其弹重454 公斤,
弹箱内装8 枚blu-106/b 火箭助推动能穿甲反跑道子炸弹和24枚hb876 大面积杀
伤地雷。
blui06/b直径100 毫米,重20.5公斤,着地速度336 米/ 秒。
hb876 装有智能传感器和预制破片,既能炸毁机场,又能杀伤人员,还具有
定时起爆和自毁功能。
agm-i30 日弹箱内可装15枚反跑道炸弹和75颗大面积杀伤地雷,夜间使用时,
还可装配电视或红外跟踪设备。
反跑道炸弹是怎样破坏机场跑道的?
反跑道炸弹是一种专门用于攻击和摧毁机场的新型武器,目前主要有以下儿
种型号:法国的“迪朗达尔”、西班牙的bapa、英国的jp233 等,正在研制和试
验的有美国的daacm “直接攻击机场综合弹药”和agm-i30b远距离投放的弹箱式
反跑道炸弹,还有德国的asw 型反跑道炸弹。
jp233 是英国研制的一种低空投放式反跑道炸弹,1985年开始装备“旋风”
gr-i(亦称“狂风”)战斗机,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