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16战斗机
什么是攻击机?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是以低空或超低空突破敌方防线,对敌方战役纵深的兵
站、军事据点、指挥机构、交通枢纽等实施轰炸和扫射的一种作战飞机,它所执
行的上述任务通常被称作遮断、孤立战场和间接支援等。其目的是通过切断和削
弱敌后方对前线的补给和支援,来削弱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攻击机的另一主要
任务是近距支援,即飞临战场上空直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轰炸和扫射敌地面部
队、火力点及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按重量可分为重型和轻型两大类:总重
在15吨左右或15吨以上的称为重型攻击机,如美国的a-6 、a-7 和a-l0及前苏联
的“苏”一25等;总重在10吨左右或10吨以下的称为轻型攻击机,如美国的a4、
av8 比前苏联的“雅克‘-36 ,英、法合研的”美洲虎“等。
▲美空军a-7 攻击机舰载攻击机通常是空军攻击机的改型,加装弹射起飞和
阻拦着舰系统后便可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并以其为基地进行作战活动。80年代以
来,垂直/ 短距起降的攻击机大量装舰,它们不需弹射和阻拦装置便可在舰上起
降,但都为亚音速,作战距离也较小,攻击威力相对较弱,目前在役的主要有美
国的av-8b “鹞”、英国的“海鹞”和前苏联的“雅克‘-36 等。海军型舰载攻
击机的主要任务是携载各种飞弹、鱼雷、炸弹对海上舰船、岛屿及敌陆基目标进
行攻击、轰炸和扫射,支援海上作战及两栖登陆作战。此类攻击机低空飞行性能
较好,突防能力强,攻击威力较大,其代表型主要有美国的人6 、a-7 等。
----------------------- 页面69-----------------------
预警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941年12月7 日,日本以6 艘航母上的423 架舰载机成功地偷袭美国海军珍
珠港基地之后,使美军遭到重创,尽管在以后的珊瑚海、中途岛及雷伊泰湾航母舰
载机大决战中美国海军战绩赫赫,但因缺乏预警指挥系统而招致的余日痛恨,一
直激励着海军发展早期顶警系统的念头,战争期间,为了及早探测敌海上及空中
目标,通常派雷达哨舰在舰队前面开路。后来,随着舰载机飞行速度的提高,这
种雷达哨舰的作用越来越小,其主要问题就是舰上雷达天线的高度大低,对海探
测距离只有20海里左右,对空也不过几十海里,真正发现目标后再通知舰队作好
战斗准备也只有几分钟的预警时间,可见早期预警是海军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
根据登高远望、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一些常识,人们意识到只有将
雷达天线升高,才能扩大雷达的视距。计算表明:如雷达天线高度为5 米,探测
飞行高度为100 米的来袭飞机时,其发现距离只有50公里,也就是说只有1 ~2
分钟的预警时间;如把雷达升至1 万米高空,探测同样高度的目标时,其发现距
离便增大了10倍,可达500 公里,预警时间就可增至20分钟左右。为此,人们想
到了发展空中预警机的问题。
早在1945年底,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海军就开始研究预警机。当时,把
较先进的警戒雷达装上了小型tbm3w 型飞机,改装成世界上第一架“柯德尔克”
型舰载预警机。之后,又将c-ia小型运输机改装雷达后成为xtf-iw型预警机,并
于1958年3 月3 日试飞成功,定名为e-ib“跟踪者”舰载预警机,从而成为世界
上第一种实用型预警机。该机是一架双发动机小型机,总重只有11吨,天线罩呈
椭圆形伞状,长达9.7 米,宽6.1 米,占机身总长的4/5 ,以高出机身1.5 米的
高度背在机身上。这种飞机搜索雷达的探测距离为200 公里,1960年1 月20日正
式服役,共生产88架。
美国发展过哪些舰载预警机?
美国海军除重视舰队防空和预警外,也十分注重海岸防空和预警问题,为此,
在e-ib之后又研制了一种wv-2型“警戒星”岸基预警机。这种飞机是用c-121 四
发动机大型运输机改装的,试验型为wv-1,后来定型为wv2 型。
该机长35.4米,飞行高度6400米,巡航时速385 公里,最大航程7240公里,
续航时间18小时,乘员31人,其天线罩外形与e-ib类似。继w-v2之后,美国海军
又开始研制wv-2e 型预警机,它是世界上第一架採用圆盘形天线罩的预警机。一
个直径11.8米的巨型雷达天线罩装在机身上3 米高的地方,以6 转每分钟的速度
旋转。
▲美国的e-2c曾多次在局部战争中使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e-ib的基础上,
美国海军又开始研制新一代装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能对舰队实施空中指挥的舰
载预警机。
1964年1 月19日,e-2a“鹰眼”预警机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之后共生产59架。
e-2a属中小型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3.5吨,雷达探测距离300 ~400 公里,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