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採用人工送炸药包或拖曳鱼雷实施攻击的方法进行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潜艇开始装备甲板炮,在武器配备上与水面舰艇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不过能够
下潜而已。两次大战之间,常规潜艇吨位增大,武器携载量增多,鱼雷、水雷、
火炮和轻武器种类齐全,已成为一种攻击力较强的水下战舰。
二次大战期间,常规潜艇开始装备雷达、声纳和通气管装置,水下侦察探测
距离增大,鱼雷、水雷成为主要攻击武器,反舰和防空用的甲板炮退居次要位置,
有的已不再装炮。此间,潜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探索潜水航母的发展,希望
以作战半径大、机动性能好、飞行速度快和可艇上弹射起飞、水面降落的水上飞
机为主要攻击武器,以隐蔽性能好、可水下潜航的潜艇为运载平台,发展一种大
威力进攻型装备。战后以来,常规潜艇不再装火炮,鱼雷、飞弹成为其主要反舰、
反潜武器。潜水航母的发展也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荷兰卖给中国台湾国民党海军的“海虎”号潜艇
----------------------- 页面19-----------------------
早期的常规潜艇是怎样发展的?
常规潜艇经过早期的艰苦探索、一次大战的技术突破和两次大战之间的迅猛
发展,到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前,实际卜各种技术日臻成熟。二次大战中潜艇
发展的重大突破点是装备了雷达、声纳和通气管,并建造了一批性能优良的潜艇。
战后40多年来,应该说从潜艇发展技术而言,除潜射飞弹和部分电子装备外,常
规潜艇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和建树。
一次大战后至二次大战未,仅德国就建造了23批1000余艘潜艇,其中,最先
进的有三型:v 2fv2和xxi 型。v 2f 型长254.75英尺,可携25枚鱼雷(当时
一般携10~14枚),装载199 吨燃油。xxi 型长250 英尺,排水量1600吨,在水
下能以17.5节的速度航行1 个多小时,能以6 节的速度航行2 天,或以更慢的经
济航速航行4 天。该艇水下工作深度为850 英尺,装有6 个艇首鱼雷发射管,可
携23枚鱼雷。当时,德国人还发明了一种能在水下驱动潜艇的过氧化氢汽轮机,
水下短时航速可达25节,试航时曾用20节速度航行了5.5 小时。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常规潜艇水上排水量已达1570吨,水下排水量达2415
吨,全长311 英尺,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10~11节,一般装6 个鱼雷发射管,
可携24枚鱼雷,并装13~15英寸口径的火炮1 ~2 门,艇员80人左右,潜航深度
可达300 ~400 英尺。
战后以来常规潜艇是怎样发展的?
战后初期,前苏联利用德国xxi 型潜艇的先进设计,于1950~1958年间建造
了235 艘w 级潜艇,比1945~1970年问世界其它国家海军建造潜艇的总数还多。
前苏联始终坚持常规潜艇与核潜艇发展并重、以核潜艇为主的方针,其常规潜艇
大部分用于出口,本国装备的在技术上主要有两大突破:一是用潜艇发射巡航导
弹,如j 级潜艇,排水量2200吨,潜深300 米,装8 个鱼雷发射管和4 座飞弹发
射装置,可在水面发射“沙道克”巡航飞弹,射程420 公里。二是用潜艇发射弹
道飞弹,如6 级潜艇,排水量2850吨,除装10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有3 个飞弹
发射装置,可发射射程1200公里的核飞弹。
战后以来美国潜艇的发展以核潜艇为主,到80年代已实现了核动力化;常规
潜艇的发展主要以改装为主,适当建造几艘新艇。
常规潜艇改装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将战时建造的52艘潜艇改装动力装置、改
进艇体线型、拆除甲板炮等,使水下航速达16节以上;二是全部加装通气管;三
是改装雷达哨艇、反潜潜艇、运输潜艇、布雷潜艇和训练潜艇等。
战后至50年代未,美国新建常规潜艇只有21艘,60年代以后就不再建造此类
潜艇。这些新艇水上排水量最大2030吨,水下排水量最大2637吨,全长最长350
英尺,水面航速最大25节,水下最大33节,一般装6 个21英寸鱼雷发射管,人员
编制最多95人。
▲义大利“萨乌罗”级潜艇艇射除美、苏外,世界上具有自行研制、建造常
规潜艇能力的国家主要有:瑞典、德国、日本、义大利等国。
----------------------- 页面20-----------------------
现代常规潜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潜艇是一种潜于水下进行活动并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斗舰艇。常规潜艇是指在
水面或通气管状态航行时採用柴油机推进,在水下航行时则以蓄电池和电动机推
进的一种舰艇。常规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攻击敌水面舰艇,特别是大中型水面舰艇
;攻击敌潜艇并实施反潜作战;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实施布雷,进行海上封锁及
担负侦察、监视、运输和救援等。目前,世界上有近40个国家拥有常规潜艇,现
役总数约750 艘左右。其中,仅前苏联就有150 艘。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常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