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条件,同时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氧气。
空气再生装置是一种可以生成氧气的装置,它由再生风机、制氧装置、二氧
化碳吸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风机将舱内污浊的空气经风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
装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处理过的空气中加进由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然后经
风管送到各舱室供艇员呼吸,如此循环,以达空气再生的目的。
这种空气再生装置通常还可用电解水来制氧,它分解出的氧气可供70~100
人呼吸数小时,但由于耗电过多,不适于常规潜艇。此外,还有一些预储氧气的
方法,如再生药板、氧气瓶、液态氧和氧烛等。再生药板是一种由各种化学物质
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空气流过时,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一般潜艇上带的再生药板,可使用500 ~1500小时。氧气瓶是将氧气储存起
来的一种高压容器,使用时打开阀门即可放气,主要供潜水钟、深潜器等使用。
液态氧也是一种与氧气瓶类似的高压容器,它可供100 名艇员使用90天。氧烛是
一种由化学材料等制成的烛状可燃物,点燃后即可造氧。一根1 尺长、直径3 寸
的氧烛所放出的氧气,可供40人呼吸1 小时。
空气净化装置是将艇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控制在允许标准值以下的一
种处理装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种:一是消氢燃烧装置,它主要是用电加热器将流
过的空气加温,然后在催化燃烧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氢、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水
蒸气,氢就被燃烧掉了。二是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其工作方式与第一种基本相同,
只不过它所燃烧掉的是有害气体。三是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它通过一种特殊药液
来吸收二氧化碳。四是活性炭过滤器,它是用活性炭作滤料,是由特制的炭组成
的多孔性吸附剂来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 页面6-----------------------
▲日本海军“夕潮”级常规潜艇
潜艇能撞破冰层吗?
厚厚的冰层可以阻碍反潜水面舰艇的航行和反潜飞机的探测,这对航行于北
极冰下的潜艇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弹道飞弹核潜艇在发射飞弹攻击预定目标
时,往往需要先撞破冰层再进行水下发射,因为飞弹本身不具备撞碎冰层的能力。
怎样才能撞破冰层呢?美国1959年3 月,首先利用“鳐鱼”号攻击型核潜艇
在北极冰下潜航12昼夜,曾先后10次用指挥台围壳撞碎0.2 ~0.3 米厚的薄冰而
浮出水面。
1960年1 月,美国又派出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进行冰下航行,历时31个昼夜,
航程8000余海里,先后两次用指挥台围壳撞穿厚达0.9 米的冰层。
80年代以来,美国新型攻击型核潜艇“洛杉矶”级对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
进行了加固,使之能撞穿厚达1 ~2 米的冰层。潜艇上一般装有水下电视、照明
灯和回声测冰仪等设备,用以探测薄冰区,然后再进行撞击,使潜艇浮出水面。
潜艇能携载飞机吗?
本世纪初,当飞机刚刚问世后,人们就开始试验用舰艇携载飞机,从而发展
成航空母舰。航空母舰虽能够携载大量飞机,但易遭敌袭击,且需大批舰艇护航。
潜艇隐蔽性好,能不能用它来携载飞机,上浮时把飞机弹射升空,潜入水下时进
行隐蔽机动,进而出其不意地对敌发动突袭呢?
▲破冰而出的美国“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ssn-674 早在1925年,法国人就
在“絮库夫”号潜艇上装设了一个水上飞机机库,用于试验。美国海军于1922~
1924年购买了14架小型飞机,计划由潜艇携载。首先进行这项试验的是s-1 号潜
艇,在其指挥台围壳后安装了一个钢质圆筒,内装一架水上飞机。1923年10月~
11月间,该艇曾携载ms-1型水上飞机进行试验,在狭窄的潜艇甲板上将散装的飞
机组装起来就用了4 个多小时,最后也未能起飞。1926年,s-l 号艇又载xs-1型
飞机试验,潜艇浮出水面后,从圆筒状机库内取出飞机进行组装,然后潜艇下潜,
飞机脱离潜艇后浮在水面再行起飞。这样,组装和起飞用了12分钟,收回并将飞
机放进机库用了13分钟。
二次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人建成当时世界最大的潜水航母1-400
级,它长400.25英尺,排水量5700吨,和一艘轻巡洋舰差不多。艇上装有可容纳
3 架飞机的机库,装备1 门140 毫米甲板炮和7 门25毫米高射炮,还装有8 个鱼
雷发射管和20枚鱼雷。1-400 级潜艇水面航速18.7节,水下航速6.5 节,机库直
径4 ,2 米,长30.5米,装在前甲板的弹射器长26米,弹射起飞间隔为4 分钟。
1942年下半年,1-400 级潜水航母曾向被围困的岛上运送过飞机。
----------------------- 页面7-----------------------
潜艇上的潜望镜有什么作用?
潜望镜是潜艇的眼睛,是潜艇指挥员观察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早期的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