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装备部队美国的“陶”2 、“陶”3 、“狱火”(又译“海尔法”),“坦克
破坏者”等。这一代反坦克飞弹的特点是通过车载和机载提高了机动能力,进一
步增大了射程,提高了飞行速度和命中精度,在制导方式上开始採用雷射、红外、
毫米波等新体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阿帕奇”反坦克直升机携载的“狱火”,
它能超音速飞行,最大飞行马赫数能达1.17,最大射程可达7.5 公里,採用半主
动雷射制导,弹重约50公斤。
除反坦克飞弹外,其它反坦克制导武器也有很大发展。如美国研制的“小牛”
飞弹,射程达40公里,採用红外制导;用地地战术飞弹或飞机发射的“挫败进攻
者”敏感反坦克子母弹能携14~24个子弹头,射程150 ~200 公里;用203 毫米
和155 毫米火炮发射的“萨达姆”、“沃斯普”等敏感反装甲子母弹射程12~30
公里,可带3 个子弹头。
现代反坦克飞弹採用了哪些先进的制导方式?
现代反坦克飞弹採用了雷射、红外、毫米波等先进的制导方式,彻底抛弃了
那根用以制导的导线,从而使飞弹有了发射后不管、自动导向目标的能力。雷射
制导反坦克飞弹实际上多为半自动导引型,其发射方式和航空雷射制导炸弹是一
样的,即瞄准手必须在飞弹命中坦克之前始终用雷射器发射出的雷射束瞄准坦克,
坦克接受照射后必然产生一种雷射辐射,反坦克飞弹所需要的就是这种辐射,于
是,它便径直向坦克飞去,只要这种辐射不中断,它就能命中目标。这种制导方
式实际还要射手保持瞄准,虽然发射飞弹的飞机或车辆发射后不管了,可瞄准手
还得管,所以也有很大危险。
毫米波自动导引是一种真正的发射后不管的飞弹。毫米波是指波长相当于10
~1 毫米,频率30~300 千兆赫的一种电磁波。这种毫米波段有一种很奇特的现
象:大地自然地形有比较低的反射性和比较高的放射率,而金属目标则恰恰相反,
它却具有较高的反射性和较低的放射率。也就是说,当一辆坦克在野外隆隆开进
的时候,坦克与背景(大地)毫米波的反射性就有明显差异,即坦克的反射性较
高。利用这一原理,把飞弹寻的头做成毫米波被动导引式,让它自己去感受这种
变化,去追踪反射性较高的目标,就达到真正的发射后不管了。
▲先进的中程反坦克飞弹,它装有红外成像寻的头除毫米波制导外,红外成
像制导也具有发射后不管的功能。它所採用的红外辐射原理与毫米波反射原理相
同,也就是说,一辆开进的坦克所辐射出来的热量与大地背景是明显不同的,根
据这样的差异,让飞弹进行被动探测和跟踪,也同样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
旱期的反坦克飞弹是怎样导向目标的?
反坦克飞弹和其它飞弹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
----------------------- 页面106-----------------------
一制导到多体制制导和复合制导、由人工干预到发射后不管,进行自动寻的
的复杂过程。
第一代反坦克飞弹基本上是手控制导,即有线制导反坦克飞弹。这种制导方
式非常简单,它是根据步枪射击中“三点成一线”的瞄准、跟踪和击发原理而设
计的,飞弹尾巴上拖着一根制导导线,射手通过望远镜观察,眼睛、目标和飞行
中的飞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如有偏离,则扳动控制盒中的四个手柄,使之向上、
向下、向左、向右改变弹道,很象我们现在电子游戏机的操纵程序。由于人工干
予太多,就有点象步枪射击,虽然枪是一样的,可射手不同成绩就相差很大,所
以手控线导反坦克飞弹的命中概率很低,不到60%,而且仅适用于单兵,机动发
射很困难。
第二代反坦克飞弹主要採用红外测角仪半自动有线制导,管式发射。这种发
射方式原理其实和第一代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通过望远镜把十字线对准目标,
用手工干予的方式使之进入正确飞行弹道,所不同的是由纯目视瞄准转变为红外
光学瞄准,把飞弹飞行时尾部的曳光管改为红外发光装置;此外,只要用红外测
角仪瞄准目标,不必老担心三点是否成一直线、测角仪就会自动发出修正指令使
飞弹进入正确的弹道,大大简化了射手的操纵过程。但最根本的一点没有任何改
变,即飞弹尾部仍然拖着那根长达几公里的导线。红外制导虽然提高了命中概率,
但射手的训练和经验等人工干予因素仍起主导作用,由于採用线导,飞弹发射后
射手还要原地不动地进行制导,这在战场上是相当危险的,极易被敌杀伤。
▲“独眼巨人”光纤制导飞弹
反坦克飞弹是怎样发射的?
反坦克飞弹种类繁多,发展也十分迅速。飞弹射程远近相差极大,“挫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