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毛泽东主张到农村去,余洒度、苏先骏等人马上又表示反对。在他们看来,即使不打长沙,也不能到山里去。此时,有人又拿出了一条理由,提出:
“过去我们在湖南从事农民运动有那么大的声势,好几百万农会会员。不能只看到我们革命军的人少,只要一打过去,就会有农民暴动响应。”
这一意见,一时倒是燃起了不少人的希望。
“过去总讲群众运动的力量如何伟大,农民革命性如何强,到了这个关键时候,不正好可以用他们吗?”
毛泽东最了解农民运动的情况,就在这年的四月,他还写过一篇引起世界注目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以马上用形象的比喻同大家说:“农民运动好比一把雨伞,打开很大,收起很小。过去能把它打开,靠的是伞骨,也就是农会骨干。‘马日事变’以后,农会骨干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没有剩下多少,怎么能把农民发动起来呢?”
许多到会者联想到前几天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一派冷冷清清的景象,并没有预想的那种群众热烈响应的热潮,马上又感到毛泽东所说的有理。空喊群众运动的人,这时也找不到买际的例子来反驳这番话。
第十一章 会师文家市(7)
不过争到最后,有人又主张:“我们还是向南走,到广东去,追赶叶挺、贺龙的部队吧。”
当时,叶挺、贺龙的部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实力最大的军队,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希望所在,所以这番话引起了多数人的共鸣。
而毛泽东对这一意见是不以为然的。
早在秋收暴动前,他就反对把湖南的军队调到广东,认为湖南民众的条件比广东好。眼下,叶、贺部队的胜败不详,甚至到了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能去追呢?不过鑑于多数人的愿望,毛泽东没有激烈反驳这一意见,还是耐心讲解就地上山的意义,并解释说:
“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我们工农革命军深入广大农村,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号召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推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推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的,这又有什么不好!”
毛泽东又用形象的比喻说:“打个比方说,参天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就是因为它的根扎土很深;水上浮草之所以随风飘动,就是因为它的根基没有扎进土中。敌人在农村控制的力量薄弱,就有利于我们去找个落脚点,深深扎下根来,发展壮大我们的队伍。”显然,毛泽东有理有据,口才又好。余洒度虽然在黄埔军校就当过宣传科长,苏先骏也在河南省委工作过,也都能说会道,可是这一次,面对高瞻远瞩的毛泽东,他们却显得理屈词穷。
毛泽东见多数人已被自己说服,便又进一步说道:“在历史上,‘山大王’是很少被消灭掉的,我们要到崇山峻岭之中去当‘山大王’!”
“什么?要去当‘山大王’?革命革到山上做大王去了,这叫什么革命?”当时又有人嘟囔着。
毛泽东掷地有声地解说道:“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建树的山大王,是武装割据的‘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
“那我们到哪里去当这个‘山大王’呢?”余洒度不无嘲讽地问道。
“就在这里。”毛泽东胸有成竹,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道。
众人立即凑过身去,只见毛泽东指的是萍乡以南的罗霄山脉一段。
毛泽东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就是要在这里扎下根来。这个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的中段,最适宜我们落脚。”
余洒度等人此时虽不再坚持打长沙,仍表示南下可以,却要去追赶叶、贺部队。
争吵了大半夜,卢德铭眼见得再争下去也不可能达到统一,便主张举手表决一下。
大家一致同意举手表决。
六、
这时,毛泽东以前委书记的身份,提出向萍乡撤退再向湘南转移的决议议案。
毛泽东话音未落,卢德铭带头举起手来。
卢德铭目光如炬,将胳膊高高地举起,表示坚决支持毛泽东。
由于卢德铭是秋收起义部队的总指挥,在部队中深孚众望,他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
他听了毛泽东的一番话后,认为毛泽东的话在理,所以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投了贊成票。他的这一票,可以说对决定部队的方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众人一见总指挥卢德铭已经率先举手了,又觉得毛泽东的话句句在理,便大都举起了手,表示贊同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卢德铭亲自点了一下人数,便道:“贊成的同志还是占了绝大多数。那么,我们就请毛泽东同志宣布决定吧!”
毛泽东站起来,最后宣布道:“现在前敌委员会已经作出决议:为保存实力,部队明天向湘南方向前进。”
散会以后夜已深了,毛泽东由师部副官杨立三陪着,穿过长廊,绕过香气浓郁的桂花树,到各个房间里看望了已经熟睡的战士们,随后回到分给他住的新斋第二间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