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澄不好意思再一味地坚持下去了,他就劝杨廷和说:“杨大人,既然太后发了话,那我们就依太后的办法去做吧,明日登基大典的时辰已定,要是这样长时间僵峙着,那不要误明日的大事啊!”
梁储、毛纪、蒋冕等大臣们也是同样的想法,不再坚持了。
其实,太后这个时候提出这个折中的办法,正好给了那杨首辅一个下台的台阶。
杨廷和对毛澄说:“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就依了那个小孩子的吧。你让礼部员外郎杨应奎再去一趟南郊吧,让他按太后的办法将新皇帝迎到宣武门外的那个行殿,我等再让百官去作劝进仪式!”
于是,他们就tf了原来的那个《礼仪表》,又重新起草了一个与原来的完全不同的《礼仪表》。
这时,朱厚熜歪躺在轿子里,是神摇意夺,心绪不宁。袁崇皋、朱宸、张佐等人围在主子的旁边,更是忐忑不安,谁也没说话,正焦急地等待着朝臣们的到来,周围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只有一阵一阵的风吹过。虽然等了只有两个多时辰,可他们度时如度年。
“皇上,皇上,礼部的那个礼官又来了!”典仗陆松兴奋地跑来禀报。
朱厚熜一听,喜出望外,一轱辘坐了起来:“还是那个员外郎吧?”
“是的,皇上。”袁崇皋、朱宸、张佐也看到了,异口同声地说。
朱厚熜见大家都非常激动,他一想,不行,如果我们显得太过于迫切,他们就会就汤下面,硬要我们从东安门进……。于是,他小声说:“你们不要慌张,不要让他以为我们在这郊外候不住了。”朱厚熜来了一个欲擒故纵。
礼部员外郎杨应奎携着新的《礼仪表》,一路急走快赶地来到了南郊外。
杨应套来到众人跟前,见个个横眉冷对,心里有些不寒而慄,他胆战心惊地走到朱厚熜的轿子前直接说:“王爷,请到宣武门前的行殿暂时安歇吧。”
“什么,至宣武门的行殿?”朱厚熜一听,心里又不高兴了,宣武门在西,我们已经离正阳门不远了,这不是捨近求远吗?
“禀王爷,是的,只是暂居。”杨应套小心翼翼地说。
朱厚熜锁紧眉头问:“那,那本王何时进宫?”
杨应套忍不住微笑了一下,不动声色地说:“明日进宫,今日在行殿,还要举行百官劝进仪式,受百官拥戴,明日以皇帝身份进宫,然后见太后,而后谒大行皇帝灵座,继而诏告天下,行继位大典!”杨应套想给朱厚熜一个惊喜,故意将喜讯放在最后说,说完便递上了那个新《礼仪表》。
“以皇帝的身份进宫”?朱厚熜一看新的《礼仪表》,立即披云见日,脸上露出了忍不住的笑容,乐不可支。
袁崇皋、朱宸、张佐、黄锦等人得到了这一好消息,也融融泄泄,意气洋洋起来。
杨应套不失时机地说:“王爷,现在就前往行殿,殿里所需已经准备好了,王爷,我们现在就走吧。”
这还有什么话说,朱厚熜春风得意地下达了命令,众随从起身,高高兴兴地出发,他们从正阳门前走过,左折西行至宣武门。百余位朝臣立于道路两旁迎接,百姓们远远地看着,一支浩浩荡荡地接着朱厚熜进入了行宫。
围观的百姓见那小新皇帝走了看不见了,才慢慢散去。
正阳门外的较量,说明朱厚熜的心中“早有定见”,即“继统不继嗣”。对于一个不满14岁的少年来说,如此有主见不可多见。袁宗皋曾说:“殿下聪明仁孝,天实启之。”这也说明了朱厚熜在王府时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嗜诗书,绝珍玩,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修养。相对于依赖于深宫的皇子而言,在长于王府中的朱厚熜,自然有更强的独立能力与主见了。由此,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上,年少的朱厚熜算是旗开得了小胜,起码没有失败。从这次较量中,不难看出这位黄口孺子的盖世之胆和真知灼见之识,不过多数官员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正文 42.百官劝进
更新时间:2010-7-2 9:19:32 本章字数:2707
42.百官劝进
行宫里早就设置好了帷幄御座,并准备了皇帝戴的翼善冠和皇帝正式穿的衣服。除此之外,行宫里还放有一本记载了以皇帝举行大典的规格配备的仪仗队、大乐队、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侍卫等内容的卤簿,让朱厚熜了解明日登基大典的盛况。
朱厚熜进入行宫,先行了四拜礼,然后在张佐等内官的服侍下住了下来。
中午,朱厚熜用膳吃了午饭,感觉这行宫里也非常新鲜,就带着黄锦、陆炳在行宫里观看,张佐、朱宸、陆松紧跟其后。
他们看到了放在案上叫“翼善冠”的乌纱帽,陆松不敢触摸,黄锦也只是看了看,朱厚熜拿起来看了看,只见那“翼善冠”,前面像屋子,后面像圆山,山上还有两个金折角,整体看起来,真像一个“善”字。朱厚熜戴在头上试了试,嗨,不大不小,正合适。他笑着说:“以后我就要天天戴着翼善冠了啊!”
黄锦歪头看了又看,乐呵呵地说:“呵,皇上戴上这翼善冠真威严!”
朱厚熜将翼善冠放回原处,又拿起了那本制作精美的卤簿翻开看了看,哎呀,只见上面写着明日举行登基大典的仪仗队、大乐队,歌舞表演……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