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面对灾荒只好以歌代哭。当时的蒋介石,是有足够条件缓和灾荒;但事实相反,蒋介石助长了中国的各种灾荒,并且在二十多年中,替中国人民制造了难以计算的祸患。
却说蒋介石的名字及其绰号,算算真有一大箩:名中正,字介石,少年时叫做蒋志清。蒋家家谱上对于他的名字说法颇不一致:一说“原名周泰,字瑞元”(《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侧说“初名周泰,字志清”(《蒋介石先生传略》),一说“幼名端泰”(《伟大的蒋介石》);一说“幼名瑞泰,后承太夫人命名,更名中正,字介石”(《蒋介石先生传》);一说“原名周泰,现名及字均总裁自取(《总裁言行》)。香港若干报纸尊称他为”总统“或”草山老人“,相反的称呼是”蒋光头“,”蒋二秃“,”蒋该死“。特务称他为”大老闆“(《军统局内幕》),小朝廷中人称他为”先生“(《侍卫官杂记》);最有趣的是罗斯福把他叫做”花生米“(美国俚语,意即小人物、低能者。见《史迪威日记》),而史迪威却加送了几个帽子:”小杂种“、”酋长“、”大西崽“、”马浪荡“、”响尾蛇“(《中国震撼着世界》)。
其实蒋介石最初的名字是什么?——他叫做”郑三发子“。
第—回 逃荒年郑家拆骨肉 找奶妈蒋府迎新人
在下说这本书,要从一个小小的顽童说起。此人姓郑,乳名三发子,河南省许州(今许昌市)西北十二华里的河街人氏。清光绪十三年(民元前二十五年,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日他诞生时,堂上双亲健在,还有两个兄长。大哥名叫郑绍发,比他大七岁,二哥乳名二发子,比他大四岁。他父亲克勒克俭,积得十几亩薄田,还附带开了一个磨坊;他母亲长得面目娇好,一手女红干净利落,全家五口种种地,磨磨面粉,缝缝衣裳,扎扎花鞋花兜儿,日子倒也过得去。三发子是最小的一个,格外得到双亲疼爱,郑绍发打从五岁起就替人放牛,二发子五、六岁时也已赶着大键牛满山转,独独三发子到七八岁还干些轻活。原来河街附近小村小镇众多,光景不尽相同,有些村庄一分前后,情形也就不同。前庄高墙大院,住的大都是地主乡绅,后庄却是些贫农、僱农,有一顿没一顿,显得非常寒伧。象三发子一家的生活,在河街已经算是尖儿顶儿了。三发子他妈老是跟她丈夫嘀咕道:”咱三发子也去上个学,将来弄个功名,省得咱几辈子做牛做马,人向高处爬,水往低处流,瞧前庄哪一家不是体体面面的,养一条狗,都比咱后庄的人强。“
三发子他爹是个老实庄稼汉,含含糊糊也就对付过去:”嘿嘿,这该怨咱没长好命,上学堂?咱一年有多少收成?抛去完粮纳税,束紧裤带也不够他花销的,年头儿荒乱,咱就认命,凑合凑合算啦!“
这么着,三发子便娇养成性。三兄弟吵架,无论如何占便宜的只有他,偏偏他的恶作剧也特别多,寒冬腊月,冷不防淋人家一头冷水,把邻童冻得脸青唇白,直打哆嗦;黎明薄暮,冷不防装一个白头妖怪,把兄长吓得惊叫晕厥,直说胡话。又如酬神演戏,河南乡下当时只有穷艺人的草台戏,刀刀枪枪,打打唱唱,事后三发子便纠集群童,要他们尊他为主,摘叶作帽,折枝为枪,你得听任他大叫大骂,挨杀挨打。前面表过他家在河街后庄是尖儿顶儿的,左邻右舍不免有求于他,所以明明是三发子欺侮人,也只得把自己痛哭流涕的孩子,悄悄地拉回家里吃个哑巴亏。但是这些孩子们包括三发子的两个哥哥在内,有时一瞅他妈不在跟前,便一声吆喝,向三发子展开总攻击。那当儿三发子总是双手抱紧脑袋,杀猪般的哭叫求饶,孩子们也不敢伤他,一个个抓起泥沙没头没脸往他身上撇。三发子的头发漩涡在正中间,深深地陷下去一个坑,孩子们也常常按住他的头撒把泥沙摸摸平,可是还留着大量泥沙在那个坑里,边擦边笑作为报复。但一待母亲回来,哭诉一阵,挨顿毒打的,便是绍发两个了。
三发子在他母亲溺爱下瞧不起起早摸黑、下地上山、一身汗臭、两脚泥巴的哥哥,又羡慕着前庄养遵处优、白白胖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乡绅家的儿童。反正他闲着,便忍受欺侮找他们一起玩。农忙时他也上田脸送送饭、烧烧水,碰到这时候有富家儿童在纵横阡陌上玩耍,他就宁可下田在泥浆里绕道而过,不愿给他们看见讥笑他”没出息“。可是他妈却认为三发子志气高,老是跟她丈夫吵着要把他送上学,无奈当时上学不是件简单事情,他父亲给逼得又气又恼。直到三发子六岁时光(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老百姓逃命要紧,天大的事情也得压下来。三发子全家眼看前庄有钱人家,早已搬个光,牲口细软一连串;后庄一部分也已逃荒,剩下一些眼巴巴盼望衙门发赈粮。三发子他爹主张逃洛阳,劝他妻子道:”别舍不下这个家啦,呆下去一命见阎王!盼赈粮要盼到哪一辈子?树皮草根都快吃光,大家在把观音土抢。早上咱出门看见十来个死尸,俺刚才回家数一数,死尸又加了好几个,瘸子他媳妇长得多结实?两天观音土下肚,现在满地打滚,眼看又是活不成!走罢,趁咱还有点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