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康熙帝死了。弘历的父亲当了皇帝,就是雍正帝。雍正帝看弘历勤奋好学,又是康熙帝生前喜欢的孙子,就当着群臣的面,写了一份将来由弘历继承皇位的密诏,放在干清宫“正大光明”大匾的后面。
身世疑云
干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直到今天,关于干隆的身世和出生地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干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着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可是,就在干隆还在位的时候,有人已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干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干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干隆的诞生地,因此干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
大概干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尽管干隆再三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但还是有人不信,甚至他的儿子嘉庆也大唱反调。嘉庆登基那年八月,干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在诗后註解说,康熙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干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其中缘由实在不可思议。但十几年后,嘉庆又放弃了干隆生于山庄这一看法。
嘉庆十二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干隆的《实录》和《圣训》。他审阅时发现,这两部文献典籍中,把干隆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官员把干隆当年的诗找出来送给嘉庆审阅,嘉庆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
可是,干隆出生地问题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干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
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干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干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第七部分:传国玉玺之谜
最后一位盛世明君干隆皇帝(2)
道光为把干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嘉庆当年说干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干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后来,不仅干隆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连他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是,热河行宫里一个丑宫女在草棚里生下了干隆。传说,雍正在做皇子时和山庄内一位很丑的姓李的汉族宫女有过一段露水姻缘,事后雍正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年夏秋之际,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那位宫女就要临产了,康熙怕这丑女生产坏了皇家的名声,急忙派人把她带到草棚,生下了干隆。这一说法如果是真的,那么干隆就不是纯正的满族人了。
尽管干隆生在草棚的这一传说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干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干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怎么记载的,就一清二楚了。它们一致记载干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也就是雍正的皇后。
围着这个出生问题,好像有人硬是和干隆较上了劲,那个山庄丑女的故事还在传着,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干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浙江海宁陈阁老家的儿子。这一说法在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更是得到大事渲染。其实,小说中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来历的。
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雍正帝胤祯为雍亲王时,与陈阁老家很好,两家来往频繁。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更为离奇的是,有一年恰巧两家在同月同日同时辰生子,只不过胤家为女孩,陈家为男孩。胤祯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藉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了陈家。陈家发现孩子被换,大惊失色。但迫于对方权势,不敢追究,也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不久康熙去世,传皇位于胤祯。胤祯即位后,陈氏一门数人也都官至显要。以后干隆帝即位,对陈氏更是礼遇有加。干隆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过海宁陈家,最后一次临走时步至中门,对陈氏说:“以后若非皇帝亲临,这门不要轻易打开。”从此这座门就再也没被打开过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提出另外一些证据,海宁陈氏的宅堂中有两方皇帝亲笔书写的匾额,一方题为“爱日堂”,一方题为“春晖堂”。“爱日”一词,是从汉赋大家扬雄《孝至》一文“孝子爱日”中来的,后世把儿子奉侍父母之日叫爱日。“春晖”一词是从唐代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中来的。后人常以春晖来比喻母爱。这两方匾额的题词内容都有儿子尊敬和孝顺父母的意思。后来,与海宁陈氏的儿子相交换的那个女孩便在海宁陈家成长,到了婚嫁年龄便嫁与江苏常熟蒋氏,蒋氏专门为她筑了一座小楼,后世称之为“公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