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因年纪大了病死后,遏必隆勾结鰲拜,惟鰲拜之命是从。鰲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他在朝廷之上更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他欺负康熙帝年幼,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鰲拜发生争执,鰲拜便怀恨在心,不久就对苏克萨哈开刀了。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
第六部分: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崇祯
光照日月的康熙大帝(2)
清王朝入关后,曾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顺治初年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黄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鰲拜掌权后,仗势扩大占地,而且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黄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鰲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矫诏将这三位大臣诛杀。
随后,螯拜还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康熙帝认为他无罪,不肯批准,鰲拜就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康熙仍是不许,鰲拜竟捋起衣袖,拔出拳头,大吵大嚷,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鰲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鰲拜一党了。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独断专横,大肆捕杀异己。
1667年,康熙十四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鰲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面对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少年康熙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鰲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康熙除掉鰲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鰲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样不仅鰲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一次,鰲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鰲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鰲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鰲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身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康熙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鰲拜。
明捉不行,那么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并且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满族人喜欢“布库”(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技艺大为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就连螯拜也是如此。他经常进宫去,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也不在意。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与之”的做法,连连给鰲拜升官,鰲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不仅稳住了鰲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十六岁那一年,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鰲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鰲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登时把鰲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鰲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鰲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鰲拜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
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鰲拜尚且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鰲拜较量功夫呢?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鰲拜的耳目极其众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