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帅临阵脱逃,部队的士气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属部队的几位营长首先就发了脾气,逮着特务连长马相佐开骂:“共军的兵力你搞不清,司令官走了你也不知道,你这个情报队长是干什么吃的?”(情报队和特务连是合併在一起的,有五个排),马大个子被骂得七窍生烟,只好去找机关的主任参谋们发牢骚,埋怨他们办事不认真,怎么会莫名其妙地把司令和参谋长给弄丢了……最想不通的是二十五师的那位王上校,人家王督察官原本是到伞兵部队负责联络协调的,可谁知道联络来协调去,伞兵司令自己逃之夭夭了,却留下他这个“客人”在阵地上顶缸,实在是太没道理了。
一帮人又气又急,赶紧向帝邱店报告情况,黄百韬在电台里问:“杨桥阵地还能守得住么?”,伞兵这边异口同声:“守不住!”,黄师长只好同意大家撤退。
但是,敌前撤退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村南这边还好办,因为华野52团当时正在接替53团的阵地,战场上暂时还比较平静,蔡智诚他们恰好可以借着夜幕的掩护开熘。可村北那边就困难了,伞二团正与华野46团和6纵特务团在制高点附近打来打去,只要稍微往后一退,共军立马就会跟上来。
二团团附(大致相当于团参谋长)梅济南中校跑来请直属部队帮忙、希望他们掩护二团脱离接触。这事情要换在以前肯定是没问题的,但现在直属各营营长们的心情都十分不爽,谁也不乐意帮忙,结果梅团附好说歹说,总算才说动了马相佐——马大个子和梅济南是黄浦十四期的老同学,实在抹不过这个情面。
梅团附和马连长往村北去了,其他人则朝着南边的帝邱店开拔。照例是搜索营在前头开道,通信兵、工兵和炮兵在后面跟着。
伤兵也一同上路,能走的自己步行,不能走的由同伴抬着,可就是没有人愿意搭理罗华。罗华原本就拉肚子发烧,再加上先前的激烈战斗,结果就“瘟病发作”了,这小子躺在个弹坑里,两眼直不愣登、嘴里“咿咿呵呵”,张牙舞爪的,好象是疯狗一样。周围的人都弄不清罗华得的是什么传染病,纷纷建议把这傢伙丢在这里算了,可蔡智诚却不答应,他把这倒霉的老乡五花大绑地捆在根木槓子上,然后和海国英一起抬着他走,游乐智营长在旁边看了直笑,说在他们湖南乡下,赶集卖猪的时候就是这么个架势。
在以往,游乐智是个比较沉稳内向的人,可那天晚上却显得特别激动,东跑西窜、指手画脚地咋呼个不停。部队摸黑行进,走到距离帝邱店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大家忽然听见游营长在前面嚷嚷:“老蔡!蔡智诚在哪里?快来帮忙修汽车”。
路边停着一辆装甲兵学校的战车,不知什么原因熄火了。这东西说是“战车”,其实就是个浑身加装了钢板的美式十轮卡,车头装了一门直射炮、两侧开了机枪射口,但轮子还是橡胶的,所以你说它是“带轱辘的装甲车”也行,说它是“冒充坦克的大卡车”也不错。这玩意是上海、南京几家造船厂的发明创造,虽然质量不稳定、规格也不统一,但在中国的战场上却依然显得十分威风。
蔡智诚是学机电出身的,懂科学,大到汽车摩托、小到收音机手錶,他敢拆开也能装回去,伞兵队里的机器出了问题经常会请他去看一看。可现在,听见游营长喊他修理战车,蔡连长的心里却是十二万分地不愿意。
凌晨四点钟,正是夜幕最深的时候,四下里一片漆黑,可那几个装甲兵却打着手电筒检查机器,手电的光亮在暗夜里一闪一闪的,就象是灯塔一样,倘若被共军的射手发现了,谁在那附近谁倒霉——人家装甲兵学校的学生不懂这个道理还有点儿情有可原,可游乐智这位受过训练打过仗的老行伍也跟着这么瞎胡闹就太不对劲了,所以,蔡智诚任凭他怎么喊叫也装着没听见,只是埋着脑袋往前走,拿定主意不陪着营长发神经。
正走着,只听得“咚——咚”的几声响,伞兵们吓了一跳,队伍立刻就乱了。
其实,伞兵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猜到那盏亮闪闪的灯光迟早会引来麻烦,可是他们没想到,这首先响起的爆炸声居然来自于几具掷弹筒。大家明白,共军掷弹筒的射程最多不过一百米——这意味着追兵已经杀到跟前了。
很快,共军的侧射火力响了起来,刚开始的枪声比较凌乱,似乎是边行进边射击的,但随后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密集。
一听见枪声,撤退途中的队伍就立刻失控——其实,从张绪滋司令私自脱逃的那一刻起,伞兵经过多年训练所形成的信任、服从精神和“精锐部队”的荣誉感就已经彻底崩溃了——官兵们在弹雨中夺路狂奔,不断地有人倒下,其他人则踏过他们的身体继续奔跑,这时候,伤员的哀号、军官的呵斥都不再发生任何作用,所有人都只顾着自己逃命,真是兵败如山倒。
蔡智诚在逃跑的途中始终抬着罗华,让他惊讶的是,海国英也没有丢弃自己的伙伴。在黑暗中狂奔,两个“抬猪”的人时不时地会被什么东西绊倒在地,可老海每次都是一爬起来就重新把槓子扛在肩头——与海国英一起共事好些年,蔡智诚知道这穆斯林回回是个十分讲究卫生的人,可现在,这位平常间每天换衣服、一天要洗几次手的傢伙不但不在乎罗华的“瘟病”,而且还心甘情愿地扛着这骯脏的泥猴子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实在是让人倍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