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字:
关灯 护眼
鬼吹灯 > 大明第一臣 > 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

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

    张希孟觉得自己被针对了。


    “主公,这,这罚俸禄不妥吧?现在百官俸禄也不高,民生艰难啊!”


    朱元璋呵呵道:“民生艰难,官员更应该做表率……此事就这么定了,察罕授首,元军大败,千头万绪,先生还要辛苦辛苦啊!”


    老朱说完,干脆打马返回御帐,在转身的刹那,老朱一脸坏笑。总算能光明正大催婚了,当朝少师,右丞相,年满二十还不成婚,估计最少能扣八成俸禄,你敢不结婚,咱就敢让你连阳春面都吃不上。


    就这么干了!


    老朱仿佛是打了个大胜仗,就连阵斩察罕,都没有这个快乐。


    高兴得朱元璋都哼起了小曲,开心飞起……


    只是张希孟却想到了另一件事,一件让他困惑了很久的大事。


    当然了,跟结婚没什么关系。


    他在琢磨着,为什么中原大地,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到底是什么在制约着?


    高高在上的皇帝,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小农经济,歧视商贾,保守内敛,不思进取,惧怕海洋……甚至说干脆就是人不行!


    各种奇谈怪论,教材上的言之凿凿,张希孟也知道不少。


    但是说实话,都很难让人完全信服。


    如今面对着中原凋敝,赤地千里。


    张希孟和朱元璋的解题方法,似乎能说明一些情况了。


    什么结婚啊,什么俸禄啊,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果不把眼前的难题解了,他酝酿许久的工业发展计划,估计就要让老朱弄得胎死腹中了。


    因此张希孟立即派人,把刘伯温和宋濂叫来,这俩人原本都在济宁处理军需辎重事宜,听到了张希孟的命令,急匆匆赶来。


    “两位先生,主公和我谈到了恢复中原的设想……我提到了剿匪,消除兵祸,治理水患,均分田亩等等事宜。但是在主公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生孩子,你们看看,这事情该怎么解决?”


    刘伯温和宋濂互相看了看,几乎没有迟疑,一起点头,“张相啊,这一次可是你错了。上位的想法是对的。”


    宋濂也道:“当初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灭吴复仇,最紧要的一项,便是十年生息,十年教训。培养出一代年轻人,有了充足的兵丁,才能反攻吴国,一雪前耻啊!”


    张希孟低垂着眼皮,突然道:“两位先生,一定要多生孩子才行吗?”


    “那,那不多生孩子?哪来的农夫,哪来的兵丁啊?”刘伯温不解道。


    张希孟深吸口气,缓缓道:“那能不能发明新的机器,让耕田效率更高?原本一个人能耕三十亩,现在能耕三百亩。还有织布,一个人能织出十个人,一百个人的布匹,那多出来的人,不就能充作兵丁,加入军中,报仇雪耻了吗?”


    宋濂和刘伯温绷着脸不说话……这要是别人说,他们保证能翻脸……让一个人耕十倍的田?你想把人累死怎么滴?


    你的心也太黑了!


    不过这话是张希孟讲的,这俩人就不能贸然反驳了,还要仔细思量。


    刘伯温博学多识,倒是沉吟道:“我倒是听说,在宋朝的时候,江南已经有一次织几十根丝线的织机,光是零件就有一千八百多个,十分雄伟壮观……甚至还有精巧的工匠,借助水流,推动织机。倒是能用一人顶得上十人百人。”


    他刚说完,宋濂就摆手了,“伯温兄,这东西我也听书过,但是纺出来的线,粗细不一,根本没有人要,也就是能工巧匠比拼心智罢了。寻常人家,尤其是富裕大户,还要用普通的织机。”


    张希孟听到这里,也来了兴趣,忍不住道:“宋学士,你说说看,一次能纺出几十根线,用的人工少了,价钱自然低了,难道普通百姓也不愿意要吗?”


    宋濂突然呵呵笑道:“张相,你怎么也糊涂了,人工少了,怎么价钱就低了?织布还要丝绸,棉花,原料可不便宜啊!”


    刘伯温也笑道:“张相,你忘了,咱们在江南均田,还特意对桑麻田课税,怕的就是多种桑麻,减少了粮食。若是按照张相所想,必须要人工少了,原料价钱不变,产出的丝绸布匹才能便宜,不然的话,价钱还是那样!”


    张希孟闭目思忖……渐渐颔首。


    田地不增加,分配多少种粮食,多少种植桑棉,其实是有上限的。


    也就是说从原材料这一关就给卡死了。


    想要搞什么工厂机器的大生产,根本行不通。


    张希孟略沉吟,就又道:“两位先生,你们再想想,就算原料不变,每人每年的衣料不变。如果都改用织机,节省织工数量,行不行得通?”


    宋濂直接摇头,“张相,明明有好的,又何必要穿差的?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刘伯温也跟着道:“是啊,张相,就算不招募织工,她们在家里,也要整日纺线……多少农妇在家里针织女红,把眼睛熬瞎了,就为了换点钱,添补家用。毕竟力气越用越有,钱可不会越花越多啊!”


    张希孟听到这里,触动了心弦……他终于可以给自己的疑问写上一个差不多的答案了。


    不是中原大地没法领先其他地区,先发展出工业,而是工业这条路,违背这个庞大农业国家的天性,甚至说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属于用手走路,拿脚用筷子了。


    宋濂提出的原材料制约,是一个前提。


    也就是说,一年就能产出这么多东西。


    如果都用高效的纺织机,织出来质量并不好的丝绸布匹,老百姓是不认可的。


    物资稀少的条件下,人力就变得不值钱……一个碗破了,也要想办法补上,继续使用,一小块布头,也不能随便扔了,要用来补衣服,做鞋垫。


    人们更愿意耗费无数精力,增加那么一点点收成。


    在种田上,表现就是精耕细作。


    在工艺上,就是那些后世也做不出来的精妙工艺品。


    就像前面提到的千工床一样,归根到底,就是存量竞争之下的疯狂内卷……卷到了无以复加,卷到了地老天荒。


    比起除了效率稍微高一点,别的一无是处的大机器,人们更愿意用传统织机,用自己的双手,小心翼翼,打造出更加精致的东西。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明朝,不是出现海外贸易繁荣,每年出口千万,赚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吗?


    难道那也不够推广机器吗?


    对不起,还真不够。


    彼时江南几千万人,心思机巧的织工,何止几百万!


    要知道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人口稠密,占全世界的比例,也通常在三成左右。


    能享用丝绸的,只是贵族富商,每年卖一两百万匹,换上千万两银子,仅仅是苏杭等地的女工就够了。


    一两银子不到,雇一个女工……然后你跟我谈机器?


    让我花几百倍的价钱,投入前途未卜的织机?


    是你有病,还是我有病?


    就算织机出来了,你给我解决原料?你给我解决市场?你能让外国的泥腿子也穿上丝绸吗?


    你难道不明白,丝绸瓷器都是奢侈品……你瞧瞧后世哪个奢侈品不是标榜纯手工的?当然了,有些不是奢侈品的,也会手足并用的……


    作为有着后世习惯的张希孟,遇到了中原凋敝,民生艰难,他想着提升技术,适当点科技树,发展工商,然后富国强兵。


    可是在老朱看来,最省事的选择就是鼓励生育,用人口填满中原大地,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


    不光他这么想,刘伯温,宋濂,还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也都是这么看的。


    你能说他们见识不行,食古不化吗?


    张希孟突然发现,有病的人或许是自己。


    为了几百年后的事情,有必要折腾现在的大明百姓吗?


    这么干是不是有点自私了?


    张希孟陷入了沉思,宋濂和刘伯温也给不了张希孟想要的答案,以至于张希孟意兴阑珊的两三天。


    一直到老朱降旨,要他随着进入开封,君临赵宋故都。


    张希孟这才打起精神,随着凯旋的明军,向开封挺近……大军过了陈桥驿,两边欢迎的军民百姓,就多了起来。


    扶老携幼,都来观看这一支与众不同的兵马。


    百姓们窃窃私语,在过去的大半个月时间里,明军每天给开封提供二十万斤粮食……刘福通发疯屠戮大宋忠臣,等明军接管开封,给百姓分了不少粮食,房产……


    十年鏖战,加上前面的水灾,不断蹂躏着可怜的百姓,水旱蝗灾,接踵而至,中原百姓,十不存一。


    事到如今,终于等到了一支愿意关心民生的军队。


    百姓们主动前来迎接,走出家门,欢迎新的君主。


    在一边万岁声中,张希孟的目光扫过人群,他看到了面有菜色,衣不遮体的百姓,看到了老弱妇孺,就是没有多少男丁。


    甚至有的小孩子还光着屁股,晃着大大的脑袋,瞪着圆溜溜的眼珠子,四处乱看……他们急需要改善生活,急需要丰富的物资供应。


    发展工商,提升技术水平,不是为了能多赚多少钱,也不能只算简单的经济账,必须落到改善民生上面。


    张希孟灵光一闪,他给出了根本原则,叫做民本,如果在民本后面加上经济……那不就是民本经济学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星期五谈个恋爱吧 绑定气运,我镇守人族能看见提示 村上无探戈 漫界暴君 斗破:我能将万物无限升级 漫威之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