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字:
关灯 护眼
鬼吹灯 > 想离婚分江山?我过继朱棣给朱标 > 第103章 考题泄露!!

第103章 考题泄露!!

    自那 “美人计” 风波妥善化解,


    朱元璋愈发勤勉于朝政,


    朝堂上下也在他的励精图治下一片清明。


    为广纳贤才,充实大明官僚体系,朱元璋决意亲自主持第三次大明科举,


    期望能从民间选拔出真正有学识、


    有品德,能为大明江山社稷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材。


    筹备科举期间,朱元璋忙得不可开交,


    审阅考卷格式、拟定考试科目、斟酌考官人选,


    每一项事务他都亲力亲为,务求万无一失。


    一日,他在宫中审阅各地学子文章范本,


    看得久了,只觉头昏脑涨,便想着出宫透透气,顺便瞧瞧京城百姓的市井生活。


    于是,朱元璋乔装打扮一番,


    扮成了一个普通的老头,身边只带了个机灵的小太监,悄悄溜出了宫。


    二人在京城的街巷中穿梭,只见人来人往,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走着走着,一阵独特的臭味混合着香气飘来,朱元璋嗅了嗅,好奇地问小太监:“这是何物散发的气味,这般奇特?”


    小太监笑嘻嘻地回道:“回老爷,这是京城近来流行的小吃 —— 臭豆腐,闻着臭,吃着可香啦,好多人都爱吃,老爷要不尝尝?”


    朱元璋来了兴致,便朝着那散发气味的小摊走去。


    摊主是个憨厚的老倌,见有客人,热情地招呼:


    “老爷子,来尝尝咱家的臭豆腐,保证您吃了还想吃!”


    朱元璋在摊前的小凳上坐下,要了两份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正吃着,旁边两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的对话钻进了他的耳朵。


    “兄台,此次科举,你可有把握?”


    一个身着青衫、面容略显紧张的书生低声问道。


    另一个书生身着黑袍,眼神透着几分狡黠,


    他四顾张望了一下,见周围人都在各忙各的,


    便凑近青衫书生,压低声音说:


    “实不相瞒,我近日得了一份考题,与科举所考定有八分相似,只要将其吃透,高中不敢说,入榜那是十拿九稳。”


    青衫书生瞪大了眼睛,面露惊色:


    “这…… 这考题怎能泄露?兄台莫不是在说笑?若是被发现,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啊!”


    黑袍书生嗤笑一声:


    “你懂什么,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我听闻此次科举筹备繁杂,参与之人众多,难保有人为了钱财,暗中将考题流出。咱们有幸知晓,便是天赐良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朱元璋听到此处,手中的臭豆腐瞬间不香了,他脸色铁青,双手握拳,微微颤抖,心中怒火 “噌” 地一下冒了起来。


    他强忍着怒火,向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会意,悄悄绕到两个书生身后,猛地一拍他们肩膀:


    “两位小哥,聊什么这么起劲儿呢,也说给咱听听。”


    两个书生吓了一跳,回头见是两个陌生人,黑袍书生不悦道:


    “与你们何干,莫要多管闲事!”


    朱元璋此时站起身来,竭力压抑着怒火,声音低沉却透着威严:


    “哼,这考题泄露关乎大明科举公正,关乎国家选拔人才,怎是闲事?你们方才所言,可是属实?若有半句假话,定当严惩不贷!”


    两个书生这才察觉面前这老头气度不凡,心中一惊,黑袍书生更是吓得脸色惨白,双腿发软,“扑通” 一声跪地:“老…… 老爷,我们只是道听途说,并未真的见过考题,求老爷饶命!” 青衫书生也跟着跪地,连连磕头。


    朱元璋哪肯罢休,他怒目圆睁,喝道:


    “道听途说?那你们从何处听来,还不速速招来,若敢隐瞒,株连九族!”


    两个书生吓得肝胆俱裂,忙将所知一股脑道出。


    原来,他们是从京城一家偏僻的书馆听闻的消息,据说有人在那里高价售卖所谓的 “科举秘籍”,其中就包含疑似考题。


    朱元璋记下书馆地址,带着小太监匆匆赶去。


    到了书馆,书馆老板见来了客人,刚要招呼,


    朱元璋一把揪住他衣领,寒声道:


    “你这黑心商人,竟敢售卖科举考题,可知罪?”


    老板吓得脸色惨白,狡辩道:


    “老爷,您定是误会了,小店只卖些寻常书籍,哪有什么考题。”


    朱元璋冷哼一声,松开手,对小太监下令:


    “搜!” 小太监领命,不多时,便在书馆后院的暗格里搜出了几份写满考题的纸张,与朱元璋筹备的科举内容竟有诸多重合之处。


    朱元璋见状,气得暴跳如雷,他一脚踢翻旁边的桌椅,怒吼道:


    “朕筹备科举,本是为大明选贤,你们这些奸佞小人,竟敢为了一己私利,坏我大明根基,朕绝不轻饶!”


    说罢,他即刻传令回宫,调集御林军,封锁京城各要道,誓要将这考题泄露一事查个水落石出。


    回宫后,朱元璋连夜召集李善长、刘伯温等心腹大臣。


    大臣们见皇帝怒容满面,皆知出了大事。


    朱元璋将事情经过详述一遍,怒拍龙椅扶手:


    “朕对此次科举寄予厚望,如今考题泄露,若不严惩,日后朝堂之上皆是些投机取巧之徒,大明何谈昌盛?朕命你们即刻彻查,三日之内,务必给朕一个交代!”


    李善长上前领命:


    “陛下息怒,臣等定当竭尽全力,揪出幕后黑手。臣以为,可先从参与科举筹备的官员、书吏入手,逐一排查他们的往来账目、社交关系,定能找出线索。”


    刘伯温亦点头赞同:“李大人所言甚是,同时,还需对京城各学府、书馆、文人集会之地严密监视,以防再有考题流传。”


    在接下来的两日,京城陷入一片紧张氛围。


    御林军四处抓人审问,官员们人人自危,学府书馆噤若寒蝉。


    李善长与刘伯温带着手下日夜不休地查访,终于,在一个深夜,刘伯温带着人突袭了城南一座废弃的宅院,当场抓获了几名正在密会的嫌疑人。


    经审问,原来是一名负责科举考卷誊写的小吏,被人重金收买,暗中抄录了考题,卖给了一个江湖贩子,那江湖贩子又联络书馆老板等人,企图在科举前大赚一笔。


    朱元璋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那小吏、江湖贩子、书馆老板等一干人等全部斩首示众,没收家产;


    对监管不力的官员,降职查办;参与筹备科举的其他人等,重新审查,确保无虞。


    处理完此事,朱元璋深知此次风波虽平息,但科举的公正、严谨需长久维护。


    他重新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制度,从考卷出题、誊写、封存,到考官选拔、考场监管,每一个环节都增加了人手,层层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待到科举开考之日,朱元璋身着龙袍,亲临考场。


    他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每一个考生,心中暗暗发誓:


    定要为大明选出真正的贤才。考场内,考生们奋笔疾书,沙沙的写字声仿佛奏响了一曲为大明求才的乐章。


    此次科举,最终选拔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学子,他们入朝为官后,为大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助力大明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迈进。


    而那一场因微服私访引发的科举考题泄露风波,也成为了大明官场、学界警醒自身的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众人:


    公正、廉洁,乃大明兴盛之基,不容有丝毫亵渎。


    此后,朱元璋更加注重对吏治、学风的整肃,大明在他的铁腕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段熠熠生辉的篇章。


    科举放榜之后,京城一片欢腾。


    新科进士们身着红袍,头戴官帽,春风满面地齐聚皇宫,等待着皇帝朱元璋的接见。


    这一日,阳光明媚,紫禁城金瓦红墙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也在为大明又添新才而庆贺。


    朱元璋端坐于大殿之上,龙袍加身,冕旒垂下,遮住了他眼中复杂的神色。


    他满心期许着能从这些进士中看到大明未来的希望之光,一扫之前科举考题泄露风波带来的阴霾。


    随着太监尖细的唱名声,进士们依次入殿,跪地行礼,高呼万岁。


    朱元璋抬手示意他们平身,目光缓缓扫过众人。


    起初,他只觉这些年轻人意气风发,眼中透着对仕途的憧憬,心中稍有慰藉。


    可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些异样。


    有几个面孔似乎颇为眼熟,再仔细一瞧,心中不禁 “咯噔” 一下。


    那新科状元,眉眼间竟与朝中一位二品大员有几分相似;


    探花郎的身形神态,活脱脱就是某部侍郎年少时的模样。


    朱元璋不动声色,又接连打量了几位进士,越看越心惊,暗自思忖:


    这些人怎的都像是文武百官的亲眷?莫不是其中又有猫腻?


    待接见仪式完毕,朱元璋强压心头怒火,单独留下了李善长和刘伯温。


    待大臣们退下,殿门紧闭,朱元璋霍然起身,怒目圆睁,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桌上的茶盏都被震得跳了起来:


    “李善长、刘伯温,你们给朕好好瞧瞧,这朝堂之上,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今日朕接见新科进士,竟发现大半都是官员亲属,朕筹备科举,是为选拔贤能,可不是给他们谋私利的!”


    李善长面露惊惶之色,连忙跪地:


    “陛下息怒,臣等监管不力,罪该万死。只是这科举流程,从考试到阅卷,皆有严格把控,臣实在不知何处出了纰漏。”


    刘伯温亦是眉头紧锁,上前一步:


    “陛下,此事蹊跷。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彻查这些进士身世背景,看看他们到底与哪些官员有关联,又是如何通过层层筛选的。”


    朱元璋来回踱步,龙袍下摆带起阵阵风声,他咬牙切齿道:


    “查!必须严查!朕绝不允许大明的科举成为权贵子弟的进阶之梯,若让这些无能之辈充斥朝堂,我大明江山迟早要毁于一旦。”


    当下,朱元璋便命二人率领亲信,秘密展开调查。


    李善长与刘伯温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此事若不妥善处理,必将引发朝堂震荡。


    二人兵分两路,李善长负责清查进士们的户籍档案,从出身籍贯、家族谱系一一核对;


    刘伯温则深入官场,暗中探听官员们近期的往来交际,寻找蛛丝马迹。


    几日之后,刘伯温率先进宫复命,他脸色凝重,脚步匆匆:


    “陛下,臣查到了一些眉目。这些新科进士中,不少人确为官员亲属。


    有的是直接通过家族关系,买通了考场杂役,在考试时传递消息;


    还有的事先知晓考官喜好,投其所好,文章刻意迎合,才得以高中。”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双手紧握成拳:


    “这些蛀虫,朕给他们高官厚禄,他们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践踏科举公正,腐蚀我大明根基!还有何人参与其中,一并说来!”


    刘伯温犹豫了一下,低声道:


    “陛下,此事牵连甚广,不仅有底层小吏,还有几位朝中重臣似乎也脱不了干系。他们或是为子女亲属铺路,或是收受了他人贿赂,帮忙疏通关节。”


    说罢,呈上一份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诸多官员的名字。


    朱元璋接过名单,只看了一眼,眼中怒火更盛,上面赫然有几个曾与他并肩作战、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之名。


    他怎也想不到,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如今竟为了家族私利,做出这等败坏朝纲之事。


    “传朕旨意,将名单上所有人等,全部打入大牢,等候审问!” 朱元璋怒吼道,声音响彻整个宫殿。


    御林军迅速行动,一时间,京城官场人心惶惶,不少官员宅邸被围,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大员们此刻如丧家之犬,被押解着送往大牢。


    那些新科进士们,也被重新召回皇宫,面对朱元璋的质问,吓得瘫倒在地,纷纷招认了作弊行径。


    公审之日,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朱元璋高坐龙椅,眼神冰冷地看着台下跪着的一众罪臣,痛心疾首:


    “朕以真心待你们,指望你们与朕同心同德,共创大明盛世。可你们都干了些什么?为了自家子弟能飞黄腾达,不惜破坏科举,让真正有才能的学子寒心,让天下百姓失望!你们对得起朕,对得起大明的列祖列宗吗?”


    台下一片死寂,只有罪臣们的啜泣声。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继续道:


    “朕今日便要严惩不贷,给大明一个交代。所有参与作弊的新科进士,剥夺功名,永不录用,家产充公;涉案官员,按罪责轻重,或斩首,或流放,绝不姑息!”


    旨意一下,哭声、求饶声顿时此起彼伏,但朱元璋心意已决,丝毫不为所动。随着行刑令的执行,一颗颗人头落地,一个个家族就此衰败。


    京城百姓听闻此事,既为皇帝的果断严明叫好,又为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叹息。


    经此一劫,朱元璋深知,仅仅依靠严惩还不足以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他召集大臣们,重新修订科举制度,规定:今后科举考试,考生一律匿名答卷,由专人统一誊写后再行阅卷;


    考官选拔更加严格,实行轮换制,考前临时抽签决定考场;


    同时,加强对考场的安保,从入场搜身到考试全程监控,全方位确保公正公平。


    为了弥补此次科举舞弊带来的人才缺口,朱元璋又特开恩科,广撒英雄帖,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学,皆可应试。


    这一次,在严密的制度保障下,真正选拔出了一批来自民间、德才兼备的贤才。


    他们入朝为官后,以清正廉洁、勤勉奉公为准则,为大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星期五谈个恋爱吧 绑定气运,我镇守人族能看见提示 村上无探戈 漫界暴君 斗破:我能将万物无限升级 漫威之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