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者,李鸿章似乎想到了,他坚决反对以俄国官方的名义修建帝国境内的铁路,而坚持用私人的投资方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铁路的修建完全变成一种商业行为。俄国人立即想出来一个由“俄华银行”承办的点子,实际上等于是换汤不换药。
国内已经有人敏感地嗅到了朝廷“联俄”的味道,李鸿章还没有在《中俄密约》上签字的时候,上海的《字林西报》居然全文刊登了所谓《中俄密约》全文,虽然内容多是捕风捉影的猜测,但能看出帝国内有人对俄国人怀有警惕。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河南巡抚刘树棠先后上奏,揭露俄国人“谋我大局”的阴谋,其中以李秉衡的言辞最为激烈且击中要害。他认为列强的本质是在帝国领土上尽力扩张势力范围,而俄国要在帝国土地上修建铁路,野心在于把势力渗透到帝国的东三省,各国如果效仿俄国,后果将不堪设想。“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帝国已实行多年,可最后吃亏的还是帝国自己。各列强之间确有分歧,但在窥视帝国利益上是一致的。
《中俄密约》,是俄国人精心策划的一个巨大的陷阱。尽管这个密约中俄双方都秘而不宣,但是很快就被各国列强觉察出来,他们纷纷开始向帝国索取相同的甚至更大的特权。《中俄密约》给中华帝国带来的伤害长久而深刻。
俄国人说:“良心是有价钱的。”有确切史料可以证明俄国向帝国使臣李鸿章使用了行贿的手段。俄国财政部长维特在其回忆录中确切地记述到:在商定《中俄密约》的时候,为了争取李鸿章的协助,曾经用铁路利润分红的方式,许诺给李鸿章300万卢布的报酬。此款分三次付清,密约签订的时候先付100万,其余由铁路局逐步拨付。虽然有人认为李鸿章之所以在《中俄密约》上很快签字,是出于他对日本人的愤恨和防范,而不会是因为卢布——李鸿章不懂俄语,翻译和随行的帝国官员从中做了什么手脚不得而知;又有记载说后来李鸿章的女婿问过他此款干什么用了,李鸿章笑答:“真有这回事,可真成汉奸了。”但从俄国银行划拨的一笔款项确实以“李鸿章基金”的名义汇到了上海。至于李鸿章本人是否知道和动用过,无法查实。
《中俄密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心情愉快,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他在接见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的时候,高谈阔论到了使维特有一种“中华帝国恩赐了俄国人”的感觉。同时,觉得中华帝国的安全从此有了保障的李鸿章对洋人的傲慢习气再次恢复了。
离开了俄国,李鸿章开始了欧美之行。
在德国,他下榻的恺撒大旅馆为他的到来做了精心的准备,他的寝室里悬挂着两个镶有照片的镜框,一张是他的,另一张是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会见俾斯麦的时候,李鸿章声称有人说他是“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回答说,他不认为“东方的俾斯麦”是一个恭维的称呼,并且表示他不想得到“西方的李鸿章”的称号。在荷兰,李鸿章觉得为他演出的歌舞“令人飘飘欲仙”。在比利时他观看了军事演习。到达巴黎的时候正值法国国庆,他乘船在塞纳河上欣赏了焰火表演。英国是他特别重视的国家,他晋见了女王,并和女王照了相,然后他在照片上题了词送给女王。李鸿章的题词是:“西望瑶池有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前句指的是英女王,后句是老子的典故——老子也姓李,李鸿章在暗指自己。他对自己给英国女王的题词非常得意。他还特别在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议院旁听了议员们辩论,他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拖着辫子的中华帝国大员的出现引起了英国人的广泛好奇。一个英国人是这样描绘他所看到的74岁的李鸿章的:
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採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濮兰德:《李鸿章》,纽约1917年版,第5页。)
对议会不感兴趣的李鸿章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英国的海军与陆军。他还参加了滙丰银行的招待会,当英国商人们表示愿意到中国去开拓市场的时候,李鸿章表示“实具同心”,并诚恳地欢迎各位去中国兴办实业,他的开明思想令英国人受到鼓舞,个个跃跃欲试。但是,“文雅”的李鸿章很快就闹出了笑话,他不但“威严”地在英国各处精美的毯上随地吐痰,而且当他已故的老朋友、曾在中国很长时间的着名将领戈登的夫人送给他一只名贵的小狗后,第二天将军的夫人便接到了李鸿章这样一封致谢信:“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咸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汪诗侬《所闻录》之《李鸿章笑史》。)——李鸿章把英国的名贵小狗炖着吃了。
李鸿章乘船越大西洋到达美国,正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中断休假迎接他。他参观了自由钟、大瀑布、图书馆之后,还在教会举行的欢迎会上鼓吹了一番中西宗教可以共存的理论。在美国,他吃饭时喜欢将数样中西菜餚“拌于一盘食之”,于是美国厨师就为他专门制作杂烩菜以迎合他的口味,以至欧美现今仍旧有一道名菜叫做“李鸿章杂烩”。结束美国的访问之后,他搭乘美轮回国。到达日本横滨的时候需要换船——他当年离开马关的时候就曾说过“终身不履日地”的誓言,再说现在有了《中俄密约》,让他痛恨起日本人来更有底气了——换船必须先上码头,为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坚决不和日本国土发生任何形式的关系,李鸿章无论如何也不上岸。侍从们无奈,只能在美轮和开到日本接他的帝国招商局轮船“广利”号之间搭了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扶着他换上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