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发出去了,慈禧自认为手段不错,于是等候“德音”。等来等去不见音信,于是更加慌张起来。那个纨绔子弟大阿哥突然用皇帝的口吻对慈禧建议说,他愿意护送太后去热河,把光绪留下来和他的洋人朋友讲和,结果被慈禧骂了个狗血喷头。接着,又有个小太监想讨慈禧的好,他听见远处响起一排枪声,赶快对慈禧说:“又杀了个洋鬼子!”慈禧悻悻地,她知道前几天的枪炮声足够把在中国的洋人杀干净好几次了,可是总是没有那么一回事。正忐忑不宁的时候,荣禄来了。荣禄说使馆还是别打了,《春秋》上不是还说“兵交,使在其间么”?慈禧突然问荣禄,知道不知道非洲有个叫做特兰斯的小国,听说那个小国都把英国打败了,为什么偌大的帝国就是不能?荣禄没有直接回答,反问:“若战败,北京为洋人所占,将如何?”慈禧竟然笑了一下,笑得很女人的模样,接着说出的一番话连荣禄都感到吃惊。慈禧引用贾谊说过的“建三表,设五饵”的话,并且解释说,所谓三表,以信谕,以爱谕,以好谕也。所谓五饵,文绣以坏其目,美食以坏其口,乐声以坏其耳,高堂以坏其腹,隆礼以坏其心也——慈禧竟然想到了洋人们一旦占领了北京之后如何对他们使用“糖衣炮弹”——慈禧到现在还认为,洋人们虽然向着皇帝,不喜欢她,但她有手段让洋人们的意思转过来。
但是,7月15日,天津陷落的消息到达了京城的皇宫内。
消息来自非正规渠道。裕禄没有战报,军机大臣们谁也不说,只有端郡王载漪入奏,说是“天津已让洋鬼子们占了,都是义和团不虔心遵守戒律,所以打败了。但北京极其坚固,洋鬼子绝对来不了。”慈禧咬着牙从嘴里挤出几个字:“如果洋人入京,汝头不保!”端郡王不知道这几天太后为什么总用这样的口气训斥他,其实原因很简单:经过荣禄的秘密调查,前几天给太后看的那份请慈禧下台的外国公使照会,真是伪造的,是端郡王命令军机章京连沖文所为。慈禧对端郡王急于儿子登基,他也登上监国摄政之位的野心,看得再清楚不过,为此,她当面对端郡王载漪表示,她只要一天在世,宫里的这个位置就一天没有载漪的份。她让载漪放小心点,别落得家产充公、人头落地的结局。
当日,慈禧下旨,停止进攻使馆。
这是帝国政府第二次停止进攻使馆了,直接的原因是天津城的陷落。
慈禧害怕了。
根据《剑桥晚清史》的说法,7月22日左右,也就是帝国政府宣战一个月之后的几天,是“关键性的日子”。所谓“关键”,是指中华帝国与各国联军的军事冲突有终止的可能。
天津的联军已经出发向北京进军,慈禧太后感到了绝望。她除了宣布停止进攻使馆之外,再次向各国发出了北京的使馆、公使和家眷没有危险的信息。为了加强这个信息,总理衙门甚至把一些公使和家眷接进了衙门,“以便为他们的回国做出安排”,同时还给使馆送去了大量的生活用品。
更重要的是,朝廷应南方的13位大臣的联名奏摺,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并且“全权办理议和事务”。李鸿章已经从广州北上。
天津的联军,没有立即向北京进攻。
但是,在这个“关键性的日子”,京城里出现了一个人物,他的出现使时局骤变。这个人叫做李秉衡。
李秉衡,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号鉴堂,人称“鉴帅”,时年70岁。这个东北人性情刚烈,据说为官耿直廉洁,并且敢负责任。捐纳县丞出身,先后任冀州知州、永平知府、浙江按察使、广西按察使。1885年中法战争时,广西巡抚战败,他接任广西巡抚,配合冯子材创造了帝国中外战争史中不多见的一场胜利,史称“谅山大捷”。1897年他出任山东巡抚的时候,是义和团的坚决支持者和对抗德军的主要官员,朝廷迫于洋人的压力将他调任四川巡抚,洋人还是不满意,最终他被朝廷革职。可是,没多久,在一些大臣的力荐之下,本来就不是真心将他革职的朝廷又任命他为“长江巡阅水师大臣”。义和团进京之后,东南各省大臣联名上奏请求“剿匪”,李鸿章邀请他在联名的奏摺上签名,碍着面子,他签了,但是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政治见解,那就是支持义和团的灭洋行动。天津前线危机,帝国政府曾向南方各省发出“带兵北上勤王”的上谕,但是至今没见一兵一卒到达北京。李秉衡完全可以在南方自保身家,但是他决心和洋人一拼。他认为,洋人们“专长水技不善陆战”,“引之深入,必尽歼之。”他招募兵勇十六行营北上,结果没走到半路,士兵们都跑光了。于是这个老头返回南京,重新招募兵勇,再次北上。
李秉衡的到来,使心慌意乱的慈禧如同黑夜里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欣喜异常,第二天就召见了他。
70岁的老人风尘僕僕,面色虽苍老,但精神矍铄。
慈禧夸奖了他的对朝廷的忠心之后,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既已开战,不能言和。
这样的话不是出于端郡王这样不会带兵打仗的人之口,而是一位有沙场经验的老将军说的,使慈禧的精神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