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帝国武卫中军的一个分统(相当于旅长)连同自己的士兵遭到义和团的袭击,士兵们漫山遍野地逃亡,而那个分统被农民们用乱枪捅死。
紧接着,义和团“拳民万余”进入北京的南大门保定。这回,保定洋人们的灭顶之灾来临了。保定的洋人大多数不是传教士,而是工程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他们正在修建“卢汉铁路”——即从卢沟桥到汉口的铁路,是今天的京广铁路的北段。保定附近的农民,那些兴高采烈的青年,听说要杀洋人,群起而响应。而那些因为洋人修建铁路而失去车船店脚生意的行业人,更是“蜂起应之,约四万人众。”帝国政府只有派官军护送这些洋专家和他们的家属突围。但是,当地衙门里的官员对护送行动不给予积极配合,更严重的是,被派来护送洋人的官军中,突然有一部分人宣布倒戈,就地参加了义和团。绝望的洋人们顿时哭成一片,扶老携幼四散奔逃。根据《字林西报》的报导,这批外国工程技术人员连同家属共41人,最后逃回天津租界的只有9人,散落在各处活下来的有23人,就是以上这些人也全部严重受伤,奄奄一息。另外的9人始终没有查出下落,肯定是死在帝国农民的乱刀之下了。
5月27日,聚集在涞水陈家庄和石亭镇的义和团经过“亮队操演”之后,向涿州进发。帝国农民们的理由是:“涿州兵备空虚,洋兵将来,愿为代守。”
涿州,被当年的干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州”的古老小城,距离北京城仅仅数十里之遥,向来被兵家看做是“与北京共存亡”的京畿要塞。因为涿州城谈不上有什么城防,所以数万义和团片刻即蜂拥城内。义和团的农民们冲进了他们从前看见那个大门口就浑身发抖的知府衙门,发现大堂上端坐着个官服整齐顶戴花翎的官员,这个官员声明自己正在用“绝食”的方式“殉职”,他就是涿州知府龚荫培。这是一个倒霉的官员。义和团攻城,他守不是,弃不是,从来没有这么为难过。原因很简单:朝廷的“剿抚”态度不明。于是,守,就意味着与义和团作对;弃,就意味着自己失职。在中国,地方官员最大的罪行就是“失节弃土”,这是肯定要砍头的。走投无路的龚大人最后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绝招:绝食殉职——没有态度,只是自己自愿不吃饭,朝廷和义和团两面都不好定罪,弄好了最后不至于真的饿死。
在龚荫培绝食的时候,无论是饿得两眼昏花的他还是全国的官民,当然还有洋人们,都急切地盼望着一个人的表态:对义和团,到底是支持还是镇压?帝国对这个问题的决策已经到了一刻都不能延误的时候了。
这个一言定干坤的人就是那个住在颐和园里的女人慈禧。
根据“昇平署”档案记载,即使在这样的时刻,这个女人依旧保持着她的爱好:观赏戏剧。照例是《跳灵官》、《连升三级》、《白门楼》、《蝴蝶梦》、《万寿无疆》。戏刚演到一半,她的心里就舒坦了。下旨:赏。太监们把散碎银扔到戏台上去,演员们磕头谢恩。
此时的涿州知府并不知道,慈禧派出考察的大员的轿子已经距涿州不远了。
1900年6月5日,军机大臣赵舒翘在顺天府尹(北京市长)何乃莹的陪同下,奉慈禧的旨意,向义和团闹得最热闹的涿州出发。他们的公开使命是“宣抚拳勇”。而真正的使命只有他们清楚,那就是根据老佛爷的亲自交代,考察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是不是真的。
这个今天看来十分荒唐的使命在当时却是极其严肃的。在关于“神灵”的问题上,慈禧也是中国人中的普通一员。她目前的想法和一般的官员没什么两样:如果义和团的农民们真的有他们自称的神奇“法术”,那么,洋人们的洋枪洋炮就没必要惧怕了,就让义和团的农民们把总是和帝国政府作对的洋人们杀光算了。当然,如果义和团的农民们没有这个本领,就镇压或者解散他们,再和洋人们坐下来慢慢谈。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思维基础,那就是:慈禧至少对农民们的“法术”存在相当的幻想,寄託着极大的希望。
6月7日,赵舒翘到达混乱的涿州。这个帝国的高级幕僚看见的是这样一座城池:四座城门上大旗招展,旗帜上写着“扶清灭洋”的大字。城墙上站满了头裹黄色和红色头巾、手持长矛和刀枪的青年农民。义和团团员们已经不是杂乱的农民打扮了,而是有了统一的“制服”——因为大多是红色,于是涿州全城上下红彤彤。义和团的成员,也已经不是清一色的农民了,小贩、车夫、衙役、脚夫、理发匠和泥瓦匠,当然还有逃犯、乞丐和所有的流浪者,仿佛帝国北方下层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这个造反的行列。全城的义和团和平民混杂地住在一起,并且实行了“抽丁守城”的政策——家家户户都要出人站岗。城门把守极其严密,出入城的人都要被搜查。义和团接管了原来帝国的官员们管理的一切军政事务,官员们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只剩下一个饿得半死的龚知府。
赵舒翘,同治年进士,供职于刑部。戊戌年间已官至刑部尚书。慈禧曾就“康党”的审问和量刑问题询问过他,他的回答是:无须审问,立即正法。可以说,对谭嗣同等“六君子”死刑的执行以及对康有为、梁啓超的严厉追捕,都是他一手操办的。对于这样一个官员,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他多有赞扬之辞。赞扬集中于他对法律的精通,说他是个清廉的官员,“潜心法律,博通古今”,“《大清律例》全部口能背诵,凡遇大小案,无不迎刃而解。”也许是由于戊戌年间的表现,赵舒翘如今已经入主军机处,是朝廷里大权在握的人物了。此次涿州的差事,也许是他为官以来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情,因为他很明白,他对义和团的判断结果,将影响慈禧太后制定策略,而判断的正确与否,他的身家性命先不说,那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帝国安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