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子的东南部,有一座高大的阅武楼,高约数十丈,可以俯瞰整个园子,上面可容纳千人。阅武楼向南数百步,有一个高十丈的露台,供将领指挥阅兵之用。园子西北部,引了外面的河水蓄成两个池子,岸边有亭台楼阁和一座不大的殿堂,形成园中之园,是朱光小宴群臣和游览歇息的地方。
这时景武殿下和凝威将军正在阅武台上,指挥将士训练。景武今年二十岁了,长得十分威武英俊,他高贵显赫的出身和英武的相貌,成为许多年轻小姐倾慕的对象,他的表兄景文虽是王上唯一的孙子,与他相比就逊色多了。
景武对凝威说:“上午就到这里吧,让大家休息一下。”凝威应了,传令下去。他们两个走下阅武台,来到旁边的小院歇息。景武对凝威说:“这次多亏您帮忙,训练才能如此顺利。将军是老成宿将,果然不凡。”凝威说:“那里那里,殿下聪明绝顶,英武出众;使人钦佩不已。您要是挂帅出征,定是一代名将。”
景武说:“这个我不想,我的最大宿愿,就是找出害死我父母的凶手,为他们报仇。”凝威说:“我推荐你找一个人问问。”景武说:“是谁?”
凝威说:“凌风呀,他主管刑狱多年,定是接触过这方面的情况。”景武说:“我不会去问他的,”停了一下,他又说,“他就是知道,我想他也不会告诉我。”
这时有人来报,凌大人来了。
第十四章
凌风见了景武,上前行礼, “殿下,哦,凝威将军也在这里。”景武冷淡地点点头。凝威说:“凌大人您来得可真不巧,我们刚歇下来。”凌风有些失望,“他说真可惜,我应该早点来才是。”景武说:“你到时看现场不就行了?何必假惺惺地一趟一趟跑过来,也蛮辛苦的。”凌风说:“凝威将军这几个月协助殿下练兵,您辛苦了。”凝威说:“总比在家里闲着好啊!是不是?”景武说:“凝将军深通兵法,才干卓识,帮了我不少忙。他比那些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东游西逛的轻浮之士可强得多了。”凌风笑了,他说殿下和凝将军相处几个月,口才也好了不少。凝威说:“岂敢岂敢,王上派凌大人做殿下的师傅,殿下的学识是由凌大人教导的才对,和我有什么关系?”景武说他可没教过我什么。
景武对凌风说:“我们要吃饭了,您也一起吗?” 凌风说算了,我还有事,不奉陪殿下了。他躬身告辞,景武朝他点了点头,心说你还算识相,没有硬要留下来。
卫士曹玮说:“他们这样阴一句阳一句的算什么意思!你跟他们也太客气了!”凌风说:“谁叫我来的不巧呢?”
他们回到府里,莫韩已经等在那里。他说:“参加阅兵的将士的军服,铠甲已经准备就绪,明天就运过去让他们试试;宫城正门上的城楼已经粉刷一新,里面的宴会厅也重新装修过了;城楼对面的台子在搭起来,搭好以后该演的戏先演起来,也可以试试舞台的效果;歌舞伎人的服装差不多准备好了,节目正在排演;宴会的食物在准备起来。凌风满意地点点头,说:“你们都辛苦了,我下午过去看看,要保证万无一失呀。”
三月十二,是庆典的正日子,天刚蒙蒙亮,在宫城南门通往南郊玉渊园的朱雀大街上,布满了守卫的士兵,在他们后面,是密密麻麻想要一睹朱光的御驾的百姓。御驾通过大街,穿过外城门,来到玉渊园,前后是华丽的仪仗,再后面是百官的队伍。
朱光进了园子,来在阅武楼上宝座上坐下,殿下景文和几位最重要的大臣坐在他两边,其余都站着。凌风站在朱光身后。朱光向下看去,只见三万名士兵,整齐威严地站立在场地后方。其中两万一千名步兵,组成三个方阵,象徵战场上三个阵地:中央、左翼、右翼;在他们两边各有两千名骑兵,整齐地分列两厢。
在主要方阵后面,有四千名步兵,作横列站立,两旁是一千名骑兵,左右各五百名。这些人是作预备队使用的,在阅兵当中基本不动。
在指挥台上面,布置了二十五面战鼓, 二十五面锣,战旗飘扬,供指挥使用。在阅武楼周边,有富贵人家搭建的彩楼,供他们的家眷观看之用。彩楼下面有众多百姓观看阅兵,把守的士兵把他们同场地隔开,现场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这天天气不错,就是云彩多了些,气温回暖,太阳照在人的身上十分舒服。
上午,阅兵正式开始负责指挥的景武,身着金盔金甲,锦绣战袍,手执令旗,站在指挥台上。他将令旗一挥,台上战鼓隆隆擂响,只见两边的骑兵,以雷电般的速度,整齐地向场地前方包抄而去。他们在场地前方交汇,又向对方原先的位置奔去,时间不长,这个阵势又恢复了原先的样子,只是骑兵已经交换了位置。
景武再挥令旗,只见三个方阵又迅速变为三列纵队,整齐地向前方行进。行进不多时,中央队伍停下,向后方退去,两翼快速插向前方,迅速变换队形。不多时,三列队伍变成了依次排列的三个横队,左翼在前,右翼在中,中央在后。骑兵在两边也在不停行动,为他们空出位置。
阅兵进行了两个时辰,其中变换了多种阵形,最后预备队迅速穿插向前,通过前面队伍留出的间隙插到最前面,整齐排好。最终的队伍:阵势还是最初的阵势,只是预备队和主力部队交换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