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德联体国家的轻工业体系逐渐恢复起来。对华约轻工业物资的依赖大幅度下降。
但很快,中华帝国为首的华约国家开始对德联体国家进行大规模商品倾销。华约商品以低于北约国家商品生产成本平均近10%的价格冲击欧洲共同体市场,沉重打击德联体国家的轻工业,导致欧洲大陆各国的轻工业工厂大规模倒闭破产。
针对华约国家的经济侵略,北约迅速採取行动,在整个欧洲大陆竖起了贸易壁垒,对华约国家的商品徵收200%的关税,进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欧洲各国的轻工业。
中华帝国对德联的经济战争包含方方面面。除了轻工业外,重工业也是重点之一。
战后的欧洲,其重工业虽然比轻工业多,但也遭受严重的破坏。欧洲战后重建,需求大量的钢铁、水泥、石油化工产品等重工业产品。欧洲自身虽然解决了大部分需求,但像石油化工产品却难以支撑了。
二战期间,德国为了打破中华帝国的石油垄断,在国内建立了一系列的煤化油工厂。这些煤化油虽然在战争期间解决了德国大量的燃油需求,但成本巨大,数倍于原油价格。战争期间,德国别无选择,但战后经济重建,煤化油因为成本太高便严重拖累经济复甦进程了。
德联体尽管恢复了罗马尼亚石油区,沙俄国内也有石油出产,但无法满足整个欧洲的石油消耗。因此,这给了中华帝国再次cāo纵石油来侵略欧洲提供了机会。
中华帝国先是cāo控全球石油产量,以低级的价格向欧洲输送。一度造成欧洲进口石油的成本低于本土石油的一半,低于德国煤化油价格的三分之二,导致很多国家都放弃煤化油工程,甚至停止从罗马尼亚和原苏联进口石油,导致欧洲煤化油工厂大规模倒闭,罗马尼亚原油公司每夭亏损上百万龙币。
到了1946年,欧洲的石油需求90%依赖从国际进口。于是,中华帝国再次cāo控国际石油减产,抬高油价,继续剥削欧洲各国。
德联国家经过几年的战后重建,虽然被中华帝国为首的华约国家严重剥削,但各国的经济已经有所恢复。德国消防原苏联的经济模式,发展速度很快。
1947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15亿龙币,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虽然仍1rì比世界第一的中华帝国4550亿龙币的庞大国民生产总值低了七倍有余,但德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是有目共睹的。
面对德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华帝国自然提高了jing惕。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706章军备竞赛
面对德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华帝国自然提高了jing惕。
为此,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特别召开了御前会议,针对希特勒穷兵黩武的本性,中华帝国决定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迫使德联加入军备竞赛,从而拖垮德联的经济。
若想逼希特勒加入军备竞赛,就必须令其害怕。因此,中华帝**方首度公开了核武库,以及中华帝国战略炮兵部队(又称第二炮兵)的核打击力量。
光华四十七年,中华帝国拥有1450件核武器。其中空投核弹头720枚,爆炸当量最低10万吨,最高当量170万吨。飞弹搭载核弹头700枚,爆炸当量530万吨。炮射核弹头30枚,爆炸当量760034000吨。
中华帝国国会于光华四十七年财年通过了大规模增加军费预算的决定,中华帝国国防开支较上一年增加210%,达到209.53亿龙币,占财政开支的33.3%。在全世界各国都大规模裁军应对经济窘境的时刻,中华帝国突然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落下一块巨石,顿时在全世界激起了涟漪反应。
中华帝**方公布了军费激增的用途。主要用来增加核弹头的储备,增加战略炮兵飞弹的攻击半径和精度,增加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增加海军核航母和核潜艇数量。
由于整个欧洲团结了起来,以德联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控制着整个欧洲大陆。
一战以前,一直都是英国海军封锁德国海军进入大洋的各个战略通道。如今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这个老牌海军强国已经衰落,只能由中华帝国海军来取代英国海军继续封锁德联海军进入大洋了。
因此,中华帝国海军不得不加大力度封锁德联和北约,不使其军事力量扩张至全世界,只能永远趴在欧洲近海。
为了阻止德联海军重新崛起为蓝海海军,中华帝国海军成为二战后重点发展的力量。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航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战列舰的作用,中华帝国海军内部bb派逐渐让位给cv派,航母作为海军舰队核心力量正式被帝国海军所确定。
中华帝国海军通过长期的实战检验,证实了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巨大战争潜力。其不用补给燃料的特点在战争期间尤为重要,可以长时间深入敌占区进行作战而不需要后方的补给。
中华帝国海军在二战期间服役的泰山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及在二战末期陆续服役的泰山级其他四艘航空母舰【cvn-38】衡山号,【cvn-39】嵩山号,【cvn-40】恒山号和【cvn-41】华山号,这五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成为中华帝国海军的核心力量,确保战后持续巡航世界各个海域,保持中华帝国海军在全球各海域的威慑力。而这点其他国家都做不到,因为他们白勺军舰夭夭烧的油钱成为严重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