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在那之后立即令帝国有关部门着手开始研究破解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战争总是各种新技术的催化剂。北洋科技很快拿出了破解之法,他们研制出专门用来攻击厚重装甲防护坦克的特种坦克炮弹药。
聚能爆破穿甲弹,这是中华帝国继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之后研发出来的一款更强大的穿甲弹,专门用来对付重型坦克和坚固工事的弹药。
破甲弹是根据门罗效应的最基本的原理开发成功的。中华帝国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就进行相关研究了,但是由于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强悍的战车只有中华帝**才有,科研人员在进行这方面研究时遭到军部的抵制,因为军部担心这种技术被敌对国获取用来对付本国陆军的主战坦克。
不过。抵制归抵制,北洋科技重工还是暗中进行开发了。
不过,当时根据门罗效应的效果是满足不了军方需要的。于是北洋科技把金属做的漏斗形药型罩加在炸药的锥上,这样爆炸后炸药的能量就作用在这个空心漏斗药罩上了,紧贴药罩的金属迅速被使熔化合拢,被炸药的能量‘压’成了高速、高温、高压金属喷流。这股射流的头部(最快)速度可达700010000米每秒、温度可达1100度。高压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金属本身。坦克装甲遇到这三高的冲击,顿时就象高压水枪下的稀泥,势如破竹,飞流直下,门户洞开等等形容词简直就是为它们准备的。
更可怕的是,破甲后金属射流并不会就地休息,它继续高速前进!再加上破甲后的喷溅作用。接下来就是破坏车内设备、杀伤乘员。要是碰上炮弹或油箱,就是油箱起火、弹药诱爆,产生“二次杀伤效应。”
中华帝**方立即从北洋科技获取了一批试验用破甲弹,并交给亚美尼亚军方用于实战。
36坦克。
战场上,只见巨大无比的鼠式坦克的外表只有一个小洞,却连炮塔都炸飞了,这就是这破甲弹的二次效应的恐怖杰作。
亚美尼亚首次使用新型破甲弹取得了胜利,德军引以为傲的鼠式坦克不败的神话再次被打破。
随后几天,亚美尼亚军全线出击,同德军坦克部队进行交战。
9月7rì,德军党卫军第三装甲师在西多高地上被全歼,最后十几辆鼠式坦克燃起了熊熊大火。
9月10rì,亚美尼亚军攻陷了纳波卡,彻底切断了罗马尼亚给德国的原油供应线。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694章希特勒的救命稻草(2)
联合**在西欧战场、南欧战场和东欧战场上节节胜利,德军全线撤回本土进行防御。
战局对德军越来越被动,而在九月下旬,联合**总司令部更是发起了波罗的海攻势,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主力进入波罗的海,配合联合**在德国本土发动基尔会战。
中华帝国强大的海军舰队封锁了德国海军最大的军事基地基尔港海军基地,将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的残余舰只悉数包围在基尔港内。而联合**则分别从艾森贝格和森贝格两地实施抢滩登陆作战。
德军为了守住第三帝国最后的血脉,被迫同联合**展开决战,约三十五万德军精锐投入了基尔会战。
由于是在德国本土作战,被逼急眼了的德军抵抗十分顽强,迫使联合**的登陆作战迟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九月二十三rì,在森贝格激战了一个礼拜的中华帝国陆军第75军损失惨重,丧亡近三分之一,依然不能实现攻占森贝格的目的。
二十四rì,联合**总司令蔡锷上将亲临泰山号航空母舰上,并从空中观察了森贝格地区的敌我战斗态势。
回到泰山号航母,蔡锷决定动用一支空降兵部队到敌入后方,前后夹击德军方可取得战术效果。
二十四rì晚,中华帝国第六空降旅在普伦实施空降。但由于德军早就对联军可能实施敌后空降作战进行了提前部署,德军第335战车团一直处于机动状态之中,当中华帝国第六空降旅实施空降时,他们不到一个小时便赶到了。
由于中华帝国第六空降旅是夜间空降,先是遭到德军密集防空火炮的打击,接着很多重装备都空投到了密歇湖里,部队还未集结起来便被德军第335战车团给冲散了。
第六空降旅损失惨重,一夜间死伤和被俘者接近三分之二,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
不过,正当蔡锷为空降失败而感到沮丧时,一直被打散了的入数只有三十入的小部队在冯凯琳中尉的带领下,竞然鬼使神差的摸到了森贝格德军指挥部。
为了避免被联军飞机发现,德军指挥官兰克中将故意将他的指挥部规模缩减,防卫兵力由原来的一个jing卫营降为一个jing卫排,这样目标变小,成功躲开了联军飞机的搜查。
也这因为如此,冯凯琳中尉带着第六空降旅被打散的三十来名战士盯上了。一开始,冯凯琳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德军的小指挥所,决定顺手牵羊。由于不敢去摸德军的大指挥所,所以便那这座小指挥所下手。
结果,冯凯琳经过周密部署拿下这座小指挥所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竞然是德军森贝格战区的最高指挥部。虽然德军指挥官兰克中将别击毙了,但冯凯琳逼着一名胆小怕死的德军参谋以兰克中将的名义发布了命令,谎称东部的7号阵地失守,命令西部2号和3号阵地的德军立即放弃阵地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