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摇摇头,道:“m36虎王主战坦克是帝国现役的最强坦克,一旦送上苏联战场,过早的暴露帝国陆军的实力是非常不利的。”
王辰浩点点头,道:“没错!那你们准备怎么办?”
张自忠回答道:“m36坦克帝国陆军自身都还没有完成全部的部署计划,更不会给苏军了,再说运到苏联战场时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我们还没有想出应对策略,决定先看看情况再说!”
这时陈兵突然说道:“微臣倒是有个办法!”
王辰浩立即问道:“快快讲来!”
陈兵于是说道:“启禀陛下,德国的六号坦克正面装甲110毫米,相当于帝国的95毫米中华特种钢,加上对方採用垂直装甲布置,我们只需要在穿甲弹上做文章即可!”
张自忠问道:“详细说说!”
陈兵解释道:“我们刚刚开发成功的稳定尾翼的脱壳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透能力极强,足以击穿德军的虎式坦克装甲!”
王辰浩和张自忠对视一眼,顿时露出了惊喜之色。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612章德军撤下来换美军上
对于各国陆军而言穿甲弹一直是用于对抗敌方坦克的主力弹药放眼全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基本都在使用线膛式的坦克火炮因为滑膛炮发射出去的炮弹稳定性差原本机动作战当中的坦克其射击精度就不高如果再採用滑膛炮的话命中率就低了
对于坦克而言在选用滑膛炮和线膛炮的坦克炮之间处于两难状态滑膛炮没有膛线、结构简单因此膛压高、炮弹炮口初高最适合发射穿甲弹了但其没有螺旋膛线使得准确度大大降低虽然中华帝国在滑膛炮坦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各**方也想模仿中华帝国陆军的滑膛炮坦克只可惜他们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同时他们也没有中华帝国那么有钱去为坦克安装精准的光学瞄准系统因此只能依靠线膛炮来提升精准度
如今中华帝国开发出了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这种式炮弹能够大幅度提高炮弹的飞行稳定性这样一来滑膛炮在精准度方面也不弱于线膛炮了而显而易见的是滑膛炮的高膛压能够发射强大杀伤力的穿甲弹加之其生产工艺简单其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王辰浩、张自忠一行人跟着杨兵一起来到另外一个靶场几个头发花白的炮弹专家在十几个助手的协助下正在对最型号的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进行实弹测试
王辰浩的到来令他们非常高兴纷纷争先恐后的为王辰浩等人进行解说
炮弹专家菲尔普斯李是东西方的混血儿他的外貌除了黑头发外其他方面都跟西方人无异但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在穿甲弹方面的研究已经过二十年了能够研制出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是得益于一次偶然菲尔普斯在对最早的滑膛炮进行研究时助手的一次失误将两发圆形的实心炮弹装进了炮膛内结果开火后一发炮弹正中靶纸中心
这个现象被菲尔普斯敏锐的观察到了很快他又将两发放了进去并进行了多次试验他发现炮弹的精度较之前提高了一些于是他试着用胶带将一发炮弹和一块木块绑在了一起结果发现炮弹飞出瞬间跟木块分离令炮弹的弹道变得稳定了很多
很快菲尔普斯向弹道学专家和物理学专家们教从理论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菲尔普斯于是加以系统化研究而他的最终研究成果“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最初的普通穿甲弹一步一步改进而来
原来穿甲弹的威力取决于炮弹击中目标时的动能度、质量和炮弹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穿甲弹在炮膛中被发射药加出膛之后只受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为了使穿甲弹在击中目标时仍然存有较大的度穿甲弹在设计时就必须採用有利于减小阻力的形状
菲尔普斯根据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弹体越细阻力越小但是考虑到火炮口径是一定的他想出了用一个轻质弹托把穿甲弹弹体夹在中间弹托的口径与大炮口径一致穿甲弹被做成细长的杆状出膛之后弹托由于阻力的作用自动脱落弹体沿着炮管指向继续飞行这就是“脱壳”一词的由来
为了保证细长的弹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平稳和精度在制造穿甲弹时在尾部安装有四片尾翼成十形排列故称“尾翼稳定”
而菲尔普斯的尾翼稳定技术则是从中华帝国的暴风雪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得到的启发菲尔普斯很清楚动能决定于度和质量在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弹体的质量就是增加动能的另一种方式故而穿甲弹应该由密度较大较为坚硬同时耐受高温的金属制成这样还可以保证弹体在与被打击装甲碰撞时不易弯折碰撞产生的热能不会降低弹体的强度
菲尔普斯经过不断的试验在穿甲弹的材料选择最终採用了帝国钢铁公司最开发成功的碳化钨合金弹头
由于穿甲弹是纯粹的动能弹完全依靠自身的动能撞击坦克装甲高穿甲弹对坦克的冲击大大过了装甲的承受极限而能强行穿透穿甲弹在穿过装甲的过程中高的弹芯会和装甲发生剧烈的摩擦使得部分装甲熔化、并随穿甲弹一起飞入坦克内部对人员和装备造成损坏
经过菲尔普斯和他的团队多年的研究从早期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已经演变成了如今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芯的外形近似长箭弹身细长直径达到40毫米长径比过20:1弹芯尾部有尾翼可保持飞行中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这种近似长箭的外形不仅可减小飞行阻力、保持度而且在和装甲撞击时作用面小、冲击力大可有效的增加穿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