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跟鲁道夫等纳粹党高层商议之后,认为正常手段已经无法得到重水和重水技术了。虽然okw一直保证很快就能够打败中华帝国的zhongyāng情报局在北欧的力量,夺取挪威重水技术,但是希特勒已经不耐烦了。
于是乎,希特勒决定武装入侵挪威,一来直接占领挪威得到重水生产设备,二来可以借着攻击挪威试探一下中华帝国和协约国的态度。如果中华帝国和协约国继续奉行绥靖政策的话,那自然让希特勒捡个便宜。如果强烈反弹的话,也好视情况採取善后措施。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希特勒还是派出特使前往苏联面见史达林。告诉史达林德国准备跟苏联暗中结成准军事同盟,打算让苏联作为牵制中华帝国的棋子。
史达林对于希特勒虽然有戒备,但是他始终认为希特勒最想干掉的是英法,因此对于结成准军事同盟一事,史达林的态度非常积极。
公元1937年9月,德国和苏联代表在圣彼得堡秘密签署了苏德《共同防御bo罗的海条约》,即苏德准军事同盟形成。
根据苏德共同防御bo罗的海条约规定,苏德两国海军都认为芬兰海军和挪威海军对苏德两国构成威胁,因此决定由苏联跟芬兰解决bo罗的海北部安全问题,德国跟挪威解决bo罗的海南部安全问题。实际上,这就是苏德两国准备同时出兵,相互瓜分芬兰和挪威的军事计划。
苏联对芬兰国土窥探已久,早就想吞併芬兰了。但是一直有感于德国和协约国的军事压力而没有动手。如今苏德结成准军事同盟,德国攻击挪威肯定遭致协约国英法的反对,说不定会爆发世界大战,而这时候苏联出兵芬兰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同样,希特勒跟史达林结盟,一来是想藉助苏德准军事同盟关系来震慑中华帝国,二来希特勒也不放心苏联,在德国出兵挪威的时候,苏联得跟芬兰打起来才好,那样希特勒才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说,希特勒和史达林这二人都各怀鬼胎,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进攻挪威和芬兰都给两国惹来了巨大的麻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此埋下。
希特勒除了安抚住苏联外,为了保持对中华帝国的军事压力,希特勒正式邀请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西班牙元首佛朗哥,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柏林会晤。
会面上。希特勒提出四国组成军事同盟。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对此没有异议,不过罗斯福却有所保留。毕竟美国整体上还是更加亲英法的,虽然罗斯福和他的纳粹党跟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罗斯福却不敢直接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上面站队。但罗斯福希望获得来自德国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墨战争后,美军对于德械装备非常感兴趣,罗斯福希望跟德国保持军事合作,以便帮助美军崛起。从而脱离被中华帝国控制的命运。
于是,矛盾的罗斯福最终提议四国组成《**产国际联盟》,打着**产国际的旗号,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继续保持中立。从英法德意获得所必须的经济支撑和军事援助。
希特勒也没想真的能把美国拉过来。此时的美国已经不是一战前的强大国家了,被中华帝国一顿猛揍之后,美国的国力大受损失,就算美国继续加入协约国阵营,希特勒也不怕了。希特勒的目的就是用美国作为另一个牵制中华帝国的牌。在德国有能力对付中华帝国的军事力量之前,希特勒希望苏联和美国能够尽可能的牵制中华帝国。
就这样,1937年12月底,德国、义大利、西班牙、美国签署了《**产国际联盟协定》。四国打着**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进行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合作。而德国、义大利和西班牙更是暗中签署了共同防御的军事同盟协定。加入的还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于是一个新的同盟**事集团出现。
德国、义大利、西班牙、美国、土耳其等国的一系列动作。令全世界为之紧张,舆论界一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呼声。中华帝国对此也是很谨慎,由于之前得罪了太多的国家,此时不知道德、意、西、美、土、保等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因此中华帝国选择静观其变。
但对于英法等协约国家来说,新的同盟国很明显对他们的威胁巨大。英法两国积极进行应对,原本绥靖政策遭到国内舆论一顿猛批,令两国政府都认为大战在即,必须有所准备。
此前,中华帝国多次通知法国注意德国入侵法国的方向不会是马奇诺防线,让法国留心阿登山区的防务,一开始法国不重视,但随着德国的版图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军事实力鸡增。法**方于是在阿登等马奇诺防线照顾不及之处设置了重兵防御,应对德国和同盟国可能的军事入侵。同时,英国也强化了跟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联合,并且派出英**队进入法国,英法联军共同抵御同盟国的军事威胁。
早在bo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国和苏联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移向了北方。而北方的丹麦、挪威和瑞典则在bo兰的灭顶之灾中噤若寒蝉,体味着chún亡齿寒的悲凉。尤其是丹麦和挪威,紧邻德国,首当其冲,自身的兵力却非常有限。丹麦仅有5个小编制的师和1支很小的舰队;挪威有6个师,总计15500人,另有4艘岸防舰、30艘小型驱逐舰、9艘小型潜艇、11艘布雷舰和190架旧式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