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带头支持希特勒当选总统,影响了世界相当一部分观望当中的国家,很快国际舆论有利于希特勒一方,跟德国国内的舆论融合到一起,为希特勒选举国家元首扫清了舆论障碍。
不过,希特勒不是一个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他喜欢自己掌握力量。因此,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德国**,纳粹党徒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6月7rì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làngcháo,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着名人士。
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fu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被纳入“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纳粹党的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他通过“长刀之夜”事件,大肆镇压打击及削弱党内反对派,巩固自身势力。
6月15rì国会大选后,纳粹党获得了63.8%的选票,获得了2/3的多数选票,因此,希特勒掌握了立法权。这样,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可以利用立法权,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
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权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
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时,年迈的兴登堡被他最信任的人背叛,生生的被希特勒给气死了。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时,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这点是希特勒从中华帝国学习到的,模仿中华帝国一开始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所有力量办大事。同时,希特勒也发现苏联快速崛起,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跟中华帝国的大同小异,因此坚定了他的信心。从此,纳粹德国和法西斯义大利王国一样,走上了dúcái统治的道路。
德国昔rì的盟友们,在看到德国从新站起来之后,纷纷向德国表示祝贺,并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和援助,尤其是奥匈帝国解体后产生的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他们早就想加入德国了,就像以前的墨西哥一直想加入美国一样。已经停止了五十多年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合併的呼声再次掀起。
而德国的死对头英国和法国却在这个时候产生了犹豫和退缩。此时的希特勒在国民中的形象是带领德国崛起的领袖,希特勒为了兑现他的诺言,于是就开始将其合併奥匈帝国的计划付诸实施。
9月底,德国同奥地利经过谈判之后,两国元首正式宣布合併。这样一来,德国便跟义大利的领土接壤,并且拥有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使得第三帝国的领土扩大了三分之一。很快,德国又陆续跟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国谈判,就合併领土一事进行讨价还价。
义大利王国本来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不满,英法承诺给义大利的好处没有一个兑现,如果当初义大利加入同盟国的话,估计就可以打败协约国了。现在的义大利后悔不已,跟协约国已经有了很深的隔阂。如今奥地利跟德国合併,使得义大利跟德国接壤,德国陆军的强大不是义大利陆军可以对付的。同时,德国海军接管奥地利海军,组建地中海舰队,德国获得了地中海的军港,强大的海军力量很快就会调往地中海,这对于义大利的国防安全来说都是致命的。
于是,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亲自跟希特勒会晤,表达愿意跟德国友好合作,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而德国刚刚跟奥地利合併,统治还不稳固,也不想让义大利继续在协约国阵营,因此希特勒同意了墨索里尼的请求。两国很快在在中华帝国的斡旋和见证下,都作为dúcái政fu,双方很快达成了互不侵犯的条约。
德国和义大利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又都是dúcái政fu,且政治纲领和国家政策都大同小异,这令英法协约国感到了紧张。
不过,英国不想刺鸡德国和义大利,採取绥靖政策,希望把德国和义大利的枪口转向苏联,因此对德国和奥地利合併一事选择了默认,对德国和义大利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持支持态度,并马上跟德国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条约。妄图以一张纸来稳定英德关系。显然,没有任何利益保障在内的协定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不过是英国人掩耳盗铃的一厢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