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空军的主力机型一直是这款装备中华帝国造的航空发动机的s406战斗机,以及数百架从中华帝国进口的地狱火型战斗机。
参加中华帝国国际航展的还有法国的型的远程邮政飞机——阿米奥341。该机由让?卡尔维(jnlvy)监督,朗贝尔(lbrt)和吉罗丹(rdn)两人负责设计的t341型远程邮政飞机在这次航展上大放异彩,被人们誉为法国航空业尽善尽美的杰作。倍受鼓舞的设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t370型竞速飞机,准备用于参加明年在上_海虹口举行的国际飞行大赛。尽管后法国空军以太危险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但阿米奥公司还是自己出资完成了该机的制造工作,并在七个月后于伊斯特尔进行了首次试飞。
尽管阿米奥公司设计开发的341远程邮政飞机为民用,但是其大航程大载重量令法国空军为之眼前一亮,认为将其改装成轰炸机非常适合。
在对阿米奥341飞机进行了各项测试后,法国航空技术局(sté)的技术人员提议对飞机做一些修改,包括:增加第五名乘员,换装发动机之后换引擎罩的设计以减小飞行时的阻力等。就在阿米奥公司落实这些改良前,原型机被选中用于一次计划外的宣传飞行。德国空军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恩斯特?乌戴特将军邀请法国空军参谋总长约瑟夫?维耶曼将军访问德国,而后者决意藉机用外形“摩登”的t341来展现法国空军的不凡实力。为了让德国人相信该机已经大量装备了法国空军,所有表明原型机身份的标志和编号被统统涂抹掉。
1927年9月16rì,t341从维拉库布莱直飞柏林,平均时速达到了440公里/小时。当访问在五天后结束时,该机又回到维拉库布莱继续其作为原型机的使命。该机根据航空技术局的要求,阿米奥公司为t341换装了两台1020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20/21发动机,同时为了在机身内容纳第四名乘员而改用双垂尾布局取代原来的单垂尾设计。经过这一番改头换面后,该机被重命名为t351n01。
卡尔维和他的设计小组改了引擎架的设计并简化了机体和尾段的设计,此举使得该机能配合几种不同的引擎,主要是跟中华帝国生产的一系列航空发动机引擎接口标准相配套,因为法国空军对本土制造的航空发动机不甚放心,必要时还得换装中华帝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因为中华帝国制造的东西向来被认为是质量相当过关的,是放心产品。
除了几何尺寸外,飞机在外观上也有显着的不同。原型机上偏向机身左侧的座舱被延长并移到了机体的中心线上,而机翼内的六个燃料箱可以携带2798升燃料。武装包括机头一挺备弹500发的75毫米1934型机枪,另一挺备弹800发的相同武器则布置在机腹处,以防备从后下方进攻的敌机。除此以外,在座舱后端还有一门备弹120发的依斯帕诺西扎hs40420毫米机炮。该机机组共四人,包括:驾驶,投弹手/领航员,腹部机枪手和背部炮手/无线电报务员。
该机终被改装为法国空军第一款轰炸机,空重为4719公斤,满载时为11285公斤。在4000米高度的大平飞速度为480公里/小时,升限达10000米,不过航程只有2500公里,依然是中进程轰炸机。该机的弹舱内可容纳1250公斤的有效载荷,组合方式包括:两枚500公斤炸弹或六枚200公斤炸弹,也可以是十枚100公斤炸弹或二十枚50公斤,八十枚10公斤的杀伤弹亦是常见的挂载方案。
整体来看,阿米奥351轰炸机跟中华帝国的轰五轰炸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跟有着空中堡垒之称的轰六远程轰炸机是没法比。
不过,对于法国空军来说,拥有了这种中程轰炸机之后,整个德国已经在法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威慑之下了,跟德国的梅塞斯密特轰炸机相比,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
在轰炸机方面,英国空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从英国在世界大战后期就开发出来的汉德利-400型轰炸机来看,英国在这方面一直是紧紧地跟着中华帝国的步伐前进的。
从-400诞生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这款轰炸机一直被全世界看做是可以跟中华帝国的h2n1轰炸机相媲美的轰炸机,这点在中美大战中就体现了出来。
英国将这款强大的轰炸机出口给美国,并且转让了技术,显然英国空军本身也留了后手,在随后的岁月里,英国空军指示英国的各大飞机制造公司进行开发下一款性能先进的轰炸机。
尽管中华帝国开发出来的轰五中程轰炸机是第一款单翼全金属轰炸机,但是英国的一款轰炸机也并不比其落后,同样也是单翼设计,只不过英国跟中华帝国一样,这款飞机也处于保密当中。
肖特斯特林轰炸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条约时代的第一种重型轰炸机。该机是肖特兄弟公司应英国空军部的要求而于1920年开始开发制造的,并于1927年被英国空军列为下一次空军装备革的主力机型。
斯特林轰炸机的开发只有6年时间,但却是同行的佼佼者。打败了哈利法克斯轰炸机、兰开斯特轰炸机的竞争,赢得了英国空军的后订单。
在整个1920年代,英国皇家空军对双引擎轰炸机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这种设计对引擎生产和维护工作产生的压力较小,上述两项工作已经因为有其他国家大量的机型投入现役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了,而同时发动机动力短缺问题已经变成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