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方内部命名为远程火箭炮,考虑到机密问题,对外宣称是远程大炮。
实际上,罗森博格研发的雷神3型火箭炮就是对单兵火箭炮的升级版本。单兵携带的火箭炮射程短威力小,而罗森博格将火箭弹发生系统安装到了卡车上面,通过一个工字型的发射架,一次性可以挂载四枚250毫米的火箭弹,射程达到50公里,破坏力惊人。
研制火箭炮是王辰浩提出的,而且根据王辰浩的“战略指点”,罗森博格终于走出了远程火炮没有实用价值的误区,转移到火箭研制上面来。
普通火炮要想做到200mm以上口径的话,炮管等机构的重量就会很大,基本上超过一般牵引车辆的能力了,而且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射击,非常不方便,每发射一发要一分钟准备才能发射第二发,实用价值不大,要是用机械装填准备,体积和重量就更大了。
所以,研制了火箭炮,炮管不承受火药的爆炸力,只是定向机构,可以做的很轻,且没有吸收后坐力的装置,因为炮弹是自己飞出去的,没有后坐力,这样,一瞬间可以发射很多炮弹,并且重量轻,可以直接装在卡车上,而且可以做的很大,飞的很远。
不过,火箭炮也有缺点。缺点一个是精度不高,火箭飞行的时间比炮弹长,受风的影响大,另一个就是弹药很贵,毕竟一发弹就是一个火箭,价格昂贵,所以,要和普通火炮配合使用。
但跟火箭炮的优点比起来,造价高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火箭弹一次性可以发射多枚,具有发射速度快,打击面高,杀伤力惊人的优点。同样,生产一门可以发射250毫米炮弹的火炮造价更为昂贵,因此火箭炮武器相对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
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在研讨了雷神3型火箭炮的性能和实用价值后,立即批准总装备部进行採购。总装备部一次性採购了1000套雷神3型火箭炮系统,以中华汽车公司生产的特种卡车作为地盘,使得雷神火箭炮的机动能力大为增强,可以跟随装甲部队进行作战,为其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第二炮兵成立后,由于还没有王辰浩希望中的飞弹武器,因此王辰浩便将雷神火箭炮作为第二炮兵的第一种主战兵器。
作为战略部队,第二炮兵原本是要进驻中华帝国各大军区的主要军事基地担任防御任务的,但是考虑到军事机密问题,最终第二炮兵被限制在北苑基地,担任拱卫京畿安全的任务。
在王辰浩看来,既然火箭炮武器已经研制成功了,那么距离飞弹武器也就不远了。为此,王辰浩多次召见罗森博格和北洋兵器实验室的武器专家们商讨,专门拨款成立了飞弹研究室,罗森博格担任总指挥,领导150名来自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武器专家一起研究飞弹武器。
当然,王辰浩也告诉了他们火箭弹和飞弹的区别主要在于制导问题。在这方面,特斯拉和马可尼拥有绝对发言权,二人研究的遥控系统和无线电系统是制导的关键,因此也参与了该计划。!。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474章核子工程启动
飞弹研制计划启动的同时,核子武器的项目资金业已拨付下来,不过像居里夫人等核物理科学家们并不知道他们手里正在研究的核子物理项目包括核子弹等军事用途,北洋科技的官方解释是寻求新能源,用核子物理的超级能量来建设核子电站,用以替代现在的火电站大规模污染问题,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使得核子项目研究计划顺利进行。
光华十八年底,中华帝国核子物理研究实验室成功的利用气体离心法从天然铀元素中获得了核裂变所必须的铀235,并获得了实验室级别的生产能力。这样一来,核子物理实验室有了足够的铀235来进行大量的试验,打开了核反应堆阶段的大门。
不过,受时代的技术限制,王辰浩只能给他们提供大概的理论指导方向,具体的理论和实际技术还得靠这些科学家们自己mo索。
由于居里夫人等核物理专家们的反战心态很强,中华帝**方不敢跟他们透lù半点涉及核武器研究的风声,因此中华帝国只能先进行用于发电项目的核反应堆研究,有了技术后军方才能慢慢的将其发展为武器级别的核子工程。
用于发电的核子反应堆仅仅需要浓度为3.5%的铀235原料,跟武器级别所需的铀原料差的太远。而且核子反应堆所需高温环境和强大的放射性环境也不是普通材料可以实现的。
在这一点上。王辰浩给出的研究方向是提纯99.9%高纯度的石墨材料。然而,此时中华帝国的科技和机械制造技术还无法获得高纯度的石墨材料。为此,王辰浩再次指点他们,称云南昆明一带拥有天然石墨原料,纯度极高,可以作为参考。
然而。此时云南尚未发现石墨原料产区,王辰浩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王辰浩只是想到历史上的美国研发原子弹时所需要的石墨是从云南昆明一带获得的,为此日美两国在云南大打出手,但最终美国人还是成功的将石墨运回美国,最终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
于是。中华帝**方和云南省政府集合人力开始搜寻石墨,但显然是大海捞针一样。好在核子反应堆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还不到使用石墨电极的那个阶段,根据研发进度表,五年后才会用到石墨电极,因此时间上还是充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