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中华帝国继续通过海路和空中向协约国出口物资,虽然协约国在1915年对华的总订单还余有28亿龙币左右,但是这些都是去年签署的文件,今年不过是按时供货而已。自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对华订单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9亿美元降至今年第二季度同期的10亿美元,协约国为了讨好美国参战,不得不将钞票扔向美国。
当然,这点中华帝国以及预料到了,因此也相应的开始降低对协约国的高科技和先进武器的出口,给协约国的武器装备比同时期供应给同盟国的武器装备低了一个档次,数量也大幅度减小,基本上以出口民用物资为主,军事物资开始限制对协约国出口,以此来抗议协约国接纳美国参战。
虽然协约国方面已经预料到了中华帝国的愤怒,但是相比较而言,协约国能够得到美国参战,总体上得大于失。
然而,协约国高兴的过头了,他们仅仅看到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力量强于同盟国这点,却是忽略了一直看美国不顺眼的中华帝国的感受,他们忘记了中华帝国对美国的敌视程度,如果协约国方面知道能够预见到后果的话,他们打死也不会让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因为美国表面上给协约国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实际上却是为协约国引来了更加强大的敌人。
就在协约国高兴的接收印有“美国制造”的物资,指挥嚼着口香糖的美军士兵时,德国参谋本部却在跟中华帝国驻德特派员秘密布置计划。
德国政府对此事高度关注,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参与计划制定。
德国要在美国海军主力舰队抵达欧洲之前,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进入大西洋作战。中华帝国海军军令部长林泰曾上将借着访问德国之机,实际上成为德军参谋本部的名誉总参谋长,除了没有实际调兵权利外,地位等同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可见德皇对他的重视程度。
林泰曾奉中华帝国皇帝和总参谋部的命令,为德国公海舰队制定了详细的突围计划,并计划好打一场大海战,以便重创英国海军,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阻止德国海军进入大西洋后的行动。
此时,尽管德国海军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北海内,但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德国并没有落后于英国多少。由于中华帝国的大力支持,德国从中华帝国获得了主力舰关键技术,其主力舰的火炮口径和数量不比英国海军弱,虽然在航速上没有英国海军主力舰快,但是德国人牺牲速度是为了换得装甲防护的提升,在防护方面,德国海军要比英国海军强的多。
在战争开始后的28个月的时间里,英国凭藉其海军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英国的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国的公海舰队,使其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莱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但造成这种局面并非是德国海军战舰弱,而是德国海军没有实战经验。德国海军几乎跟北洋水师同时建立,但中华帝国海军打了大大小小海战无数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可以跟英国海军叫板。但德国海军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海战,显然不敢轻易跟英国海军pk,这才造成德国海军被困在北海。
在1915年3月,德国公海舰队有神弓型、超神弓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32艘,老式战列舰、装甲巡洋舰、巡洋舰62艘。新式主力舰全部可以跟随舰队进行主力决战,本土留下老式战舰防御就足够了。
而英国海军此时拥有无畏型、超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47艘,数量上超过德国公海舰队。然而,英国海军自从被中华帝国海军修理了之后,老式战列舰、一级巡洋舰、二级巡洋舰损失殆尽,英国后期大规模补造的战舰也无法达到鼎盛水平。这样一来,英国为防守本土和保护海上生命补给线,不得不从主力舰队当中抽调战舰来防御本土和巡逻大洋,对抗德国的潜艇,保护英国商船。这样,英国海军主力舰数量虽然比德国海军多,但是真正可以投入海上大决战中的主力舰实际上只有35艘。
林泰曾这样跟威廉和提尔比茨解释后,顿时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得他们同意策划一场主力舰大决战。
解决了这个先决问题后,帮助德国海军高层树立了信心,林泰曾要求选拔一位敢打大仗的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司令官。
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曾经多次访问中华帝国海军,并跟林泰曾等中华帝国海军高官们相熟,在中华帝国方面的提议下,德皇威廉二世任命舍尔为德国公海舰队司令。
舍尔本身就好斗,他一直渴望跟英国海军主力舰队打一架,以便树立德国海军的霸权地位,同时他也想藉助一场漂亮的大海战提升自身知名度,向中华帝国的林建章、杜锡圭、李鼎新、叶祖贵等人一样,成为世界顶级海军名将中的一员,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最大人生目标。
林泰曾帮助德国海军选拔了公海舰队司令官后,开始跟威廉二世、小毛奇、提尔比茨、舍尔等人一起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
林泰曾先听取了德国方面的作战计划,见德国人的计划很糟糕,于是才将中华帝国海军部为德国公海舰队制定的作战计划拿了出来。
林泰曾为德国海军制定了一个富有进攻性的大胆计划:首先以少数战列舰和巡洋舰沿着英国沿海地区开始了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诱使部分英国舰队出海,必要时牺牲一些老式战舰,以便麻痹英国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