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採取军事行动吧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奥斯曼帝国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堡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奥斯曼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奥斯曼帝国海军採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奥斯曼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娄军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鸡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
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宥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堡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奥斯曼帝国覆灭。
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1年12月,奥斯曼帝国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2年1月23日,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奥斯曼帝国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吧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1912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鸡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2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採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
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奥斯曼帝国撕毁《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凹日宣告投降。根据1912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2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2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採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和义大利拒绝採取行动。这些都成了加剧了地区矛盾。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鸡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吧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
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徵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总参谋长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中华帝国在巴尔干战争当中,一直严守中立,位于赛普勒斯的海军基地成为向巴尔干战争各国出口军火的集散地,中华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向交战双方都出口武器装备,大发战争财。
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1908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併了bo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了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政府以战争相迫。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了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了。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政府也发誓不再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