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使窦纳乐爵士对光绪准备变法维新一事是十分重视,也非常的支持组成了以窦纳乐爵士为首的英、美、德、法等国的联合公使团照会〖总〗理衙门,支持光绪变法维新同时也要求慈禧太后同意变法维新。
洋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慈禧见洋人干涉她的政事,自然十分不快。不过外界已经传开了,说她反对变法,阻挠国家强盛。慈禧没有办法,为了维护她的面子,也不好再继续阻挠变法的事儿。
在舆论面前,慈禧表面上得支持变法维新,但她可不是好相与的主儿,在答应光绪帝的变法维新要求前,便召李鸿章和王辰浩二人进京,对他们大加褒奖并加以笼络。
李鸿章此时在慈禧面前已经不如以前吃香了,王辰浩实力的膨胀,慈禧不得不更加笼络他。
慈禧已经知道直隶总督的大权实际早就让李鸿章交给王辰浩了,现在的直隶省是王辰浩说的算,李鸿章天天在家里享清福。
既然已经成了事实,慈禧索性便满足他们的要求。慈禧任命李鸿章为〖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任命王辰浩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对于王辰浩来说,任不任命为直隶总督都不重要,他已经实际掌控直隶军政大权了。慈禧也知道这点,于是格外授予他文华殿大学士称号。作为清帝国最高学历,多少人都惦记着,这葬奖励已经非常给王辰浩面子了。
而王辰浩也明白,慈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对他矢加笼络,无疑是让王辰浩站在后党一边。而光绪的维新变法,还没有等到开始便先输了一招。
王辰浩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顿时令其他各省督抚们嫉恨不已。不过摄于王辰浩的权势,他们也只能埋怨几句而已。而随着慈禧批准光绪进行变法维新,各省督抚们的注意力也从王辰浩身上迅速转移。
1898年1月24日这天,光绪帝难得的将文武百官都叫到了干清宫,颁布上谕,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改革事宜,翰林院起草《明定国是》诏书,准备变法维新。
第二天,军机处并〖总〗理衙门奉谕,对国内外宣布了《明定国是》
诏书。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稗益。
即以〖中〗国大经**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娄葛,势不两存。方今各国交通,使才为当务之急。着各直省督抚于平日所知品学端正、通达时务、不染刁气者,无论官职大小,酌保数员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带领引见,以备朝廷任使。”明定国是诏一出,顿时惊动了国内外,清帝国对西班牙的战事的胜利喜悦也被其掩盖。对于老百姓们来说对西班牙战争只是国家的利益,跟他们没关系,他们更加看重维新变法,因为这关乎的是切身利益。
各省督抚们都不清楚到底如何进行维新变法因此都对此持保守态度。没有一个人上书提及如何变法的事情。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后,接连一个礼拜没人搭理他,没人附和他,顿时气得够呛。
于是第八天,康有为不得不站出来“当託儿”他上书清廷《应诏统筹全局折》,照顾光绪面子。
光绪帝于是颁布了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首先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近代实业,修筑铁路开採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其中改革财政一项已经由王辰浩完成光绪吹嘘是他的功劳一併放在经济改革领域里。
其次是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由专门人员负责士民上书事宜,使得民间疾苦能上达天听。同时光绪应康有为等人的要求,筹备内阁开议会,准备效仿英国、〖日〗本、德国採取君主立宪制整体。
然后是军事上,全面裁汰绿营士兵制度,全国各省按照西式操典编练新式陆军,以北洋陆军为参考蓝本,督练各省新军。
在教育上,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对于科举全面改革,增设诸如物理、化学等工科科目。兴办西式学堂,聘请洋员执教,并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同时设立绎书局,翻绎各国着作,作为京师大学堂的教材。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并奖励科学着作和发明创造方面的人才。
这些革新政令,日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娄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但是,这些措施仅仅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显而易见,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託词抗命是肯定的。毕竟此时的维新变法只能代表薄弱的大清资产阶级的利益,却无法满足庞大的封建阶级的利益,註定会产生鸡烈的碰撞。
王辰浩知道帝后两党要不了多久就会摊牌,光绪手无寸铁,指望一帮维新派和御史清流是无论如何也不是慈禧的对手。王辰浩知道维新变法几个月就失败了,之后慈禧更是发动戍戌政变要废了光绪,虽然被列强干涉而放弃废掉光绪,但是从此之后光绪也就被囚禁起来,再无任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