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正面进攻受阻,乃于当日夜间,派独立旅三团偷渡蛮河到达右岸,于21日晨迂回清军左翼,与此同时加强对清军右翼的进攻。
聂士成打算反击俄军,为此在左翼集结了三千人,企图以迂回动作将俄军独立旅压迫到蛮河歼灭之。反击定于次日开始。但21日夜间俄军进攻清军林格所部,林格所部大部分不战而逃,导致俄军占领了该方向一系列重要的战术要点,其中包括时官屯及其北面的小高地馒头山。
在这种情况下,依克唐阿决定在实施全面反击之前,先夺回馒头山。为此分别从各个营抽出精锐2ooo人,16门炮。但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战斗于晚上打响,一直在黑暗中进行,双方鸡烈争夺。清军一度收复馒头山,但在俄军反击下,陷于一片混乱,仓皇溃逃。
次日,时官屯、馒头山战斗的失利之后,依克唐阿的部队已经损失三分之一,最能打的聂士成所部只剩下不足三百人。依克唐阿于是命令清军放弃辽阳,退守奉天,在辽阳会战中白白损失近一万五千人。
不过,当9月28日清军向奉天撤退时,俄军也无力组织追击了,经过辽阳会战,俄军也损失四千余人,伤者近万,同时,俄军一直快前进,后勤补给压力巨大,部队急需要休整。
在俄军休整时,北洋6军第三镇和第四镇6续开进奉天。虽然清军在战术上失去了辽阳,但在战略上成功的挫败了俄军的嚣张气焰,为北洋6军增援奉天赢得了宝贵的警方间。a。
甲午风云第153章火拼瑷珲(上)
辽阳会战结束后,清俄双方在辽南地区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
俄军在战术了占了便宜,但却在战略上失了先机,因为随着北洋6军八镇其余六镇新军6续开进奉天,肯德拉切夫少将鼓吹的一个月内占领清帝国陪都奉天的誓言和希望将破灭,三个月内占领集北全境的豪言也变得不可信。
在辽阳会战爆的第三天,清俄双方军队在黑龙江畔、瑷珲城下也展开了东方战场上的次“绅士战争”。
9月6日,北洋6军总奉谋长王士珍代表北洋6军接受俄国阿穆尔区司令斯特塞尔中将的决战邀请,双方军队在瑷珲城南纵深3公里”瑷珲城东西方向延伸15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展开各自军队。
欧洲目前大部分的军队作战方式,即排成所谓直线队形。该战术从火枪时代一直沿用两百多年,向对方释放排抢,这种队形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可以大规模挥步枪的火力。在这今年代,欧洲除了德国6军装备了弹仓式步枪外,其他国家6军还装备着老式的单步枪。由于枪械技术的限制,步枪射击过后需要手动退子弹和装子弹很不方便,造成射击度低,平均12秒钟完成一次射击动作。基于这种理由,个人的火力是极为有限的,而只有挥集体齐射的效力才可能大规模地消灭敌人。
同时,火炮射击方式基本上为火力直射,炮弹多为动能打击方式,即穿透力强,杀伤半径有限。
俄国6军因为俄国财力的关系只有少数部队换装了纳干式弹仓式步枪,大多数部队依然使用老式的伯丹2号单步枪,因此俄国6军大多数将领依然採用线型战术来提高火力就很正常了。
不过,俄国人也不是傻子,即便使用线型战术,也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上万人毫无间隔地排出个一字长蛇阵来。而是由各个小的线型横队而组成的。这种方法在军乐队的鼓点协调下利于进行有效的指挥与调度。基本上为连排组成一个横队进行活动。
俄军按照欧洲6军的战斗方式排成线型战斗阵列,排成1oo步兵连,每个步兵连为一个战斗小组,分成三排,成线型布置每排作为一个正面作战单元。每排前后间距1o米,单兵间距1米,每个步兵连之间按照地形和主攻方向,间距五十米到两百米之间不等,全军2oooo余兵力,战线长达1o公里。
事实上,任何新战术替代旧战术都需要经过战争的不断洗礼。可以看出,俄军的战斗方式虽然还停留在线型战术上,但已经不是那么密集正缓慢的向更为灵活的散兵作战方式上演变。只是,俄军的转变太慢了比之他们对面的北洋6军的快转型来说,他们缺少一个像王辰浩那样的时代的军事理论家。
在俄军对面的是北洋6军第一镇,此刻第一镇一线战斗人员已经就位。表面上看北洋6军也排成线型长阵绵延口公里,但实际上单兵间距很远,不给敌人集中秘密火力打击的机会。同时,以班排为作战单元,灵活机动。
线型战术拼的是火力为此双方的火力配置也都很考究。
俄军方面,斯特塞尔将8o门火炮部署在两翼后方的高地上,左右各4o门,轻重配比一样。仅有的12ting重机枪布置在〖中〗央的几个连队之间的开阔地上,意图从中间突破。骑兵布置在两翼,以作侧翼鸡动冲击。
北洋6军方面,王士珍也将两个炮团部署在两翼各36门8o步兵炮和18门15o重榴弹炮,战术目的是压制和摧毁俄军炮兵阵地。第一镇的5
oting马克沁重机枪同样部署在〖中〗央的几个连队内,不过跟俄军目的恰恰相反,不是用作〖中〗央突破而是用来防守〖中〗央正面的。第二镇的5oting重机枪也配备给了第一镇,分别部署在第一镇左右两翼的尖刀连队当中他们将利用重机枪的火力优势,在两翼骑兵团的掩护下将对敌实施两翼包抄,然后迂回合围〖中〗央俄军主力。第二镇二旅作为预备队,一旅的两个团补充到第一镇左右两翼,加强左右两翼的攻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