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各县纷纷传来求钱求粮的文书,孙坚忙的是焦头烂额,会集群臣商议,道“公瑾,依你之言,许多内政都无法正常运行,不知你有何良策?”
周瑜收起摺扇,揖首道“伯父,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钱财乃次要的。”
孙坚忧道“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你先前不是说有计策弄到钱吗?还不快快说来”
周瑜上前一步跪倒大声道“士农工商四个阶级,权和利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农民虽人数最多,但最苦最穷的永远是农民。吾死谏放弃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大部人的需求,那么人心可用,吾的计策就是大额徵收商业税。”
群臣先是怔了一下,接着一片大哗,言讨责骂不断,一人道“主公不可,当初周公瑾提出取消农业税,吾等就谏不可,现在毫不先例地徵收商业税,必将引起富商豪强恐慌,甚至导致反叛。”其余人纷纷点头称是,这些达官显贵哪个不是薄有资产,背后的家族牵扯的利益更是错综复杂,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当然要极力反对。
周瑜不理会众人的责难,扬声笑道“吾周家愿领头交纳商业税,还望伯父体谅百姓。”
众人闻言依然不依不挠,连黄盖,程普等武将也觉不妥,大声反对,周瑜明白今天是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苦笑不已。“吾贊成公瑾的建议。”这个声音出来,众人都沉默不语,说话的是孙策。周郎虽然善名威名极响,但他仅是一个长史,孙策是孙坚的儿子,他的话是不是代表了孙坚的意思呢?众人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孙坚,孙坚同样很震惊,周瑜私下曾说过会给他一个惊喜,但没告诉他具体内容,惊是挺惊的,喜倒没有。孙坚干咳一声道“公瑾,此事牵扯甚众,应该慢慢研究。”这事是周瑜提出来的,要是别人提出来的,早已命令乱棒打出了,说的明白一点孙家也只是个官商相併的大族。
周瑜的目光中闪耀出坚定的光芒,毅声道“伯父,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当断则断,今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小侄愿以人头担保此项改革定能把江东的实力推至顶峰,并且用吾周家军镇压一切不服势力。”周瑜这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他说的是江东而不是一郡,并且一切的举动都是他个人所为,孙坚以后可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周瑜头上。
这个提议对于孙坚这个当权者来说,有利也有弊。虽然这项措施会令他的贤名远播,大得人心,但是受到的影响也不小,不谈江东内部的矛盾,以后攻城掠地时那些豪强肯定会顽强抵抗。不过孙坚明白了周瑜真的是很忠心,这项提议周瑜等于是得罪了天下权贵。凭此子的才能家世完全可以参与到群雄争霸之中,但他去却愿意辅助吾儿,此吾儿之大幸也,想到此处孙坚大笑而去“公瑾尽管放手去做吧!”
在群臣憎恨的眼神中周瑜与孙策大笑而去。
194年,孙坚下令徵收商业税,天下震惊,遭到了强烈反抗,不过如过眼云烟般消散,还有些犹豫不决的人老老实实的交纳了钱财。周瑜有信心打败这些官僚地主还是来自于现代的理论,工农阶级才是基础,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实方法很简单,他发动了许多农民,组织民兵,就像游击队一样只要哪家造反了,你们可以自由解决,他们的财产和土地有你们平分。这些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巴不得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造反。长沙和庐江两郡不仅财政收入提高了不少,并且民风更为彪悍,此次改革天下尽知美周郎贤名,大量百姓迁往江东,一时江东极其繁荣。
就在周瑜为民服务的同时他接二连三的收到了消息,马腾举义失败,曹操兴兵打徐州,周瑜喃喃道“徐州。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呵呵,我也去看看热闹,方便的话,顺便把曹操和刘备都杀了。”
第十章 周公瑾大战典韦(改了很多)
大家骂我我很高兴,谢谢大家,我知道有人看就好了,我写的慢我知道,你们说在看旧好,我一天真的就写这点字呀!我好委屈的,大家说话了,我一定认真写,这章有点变态呀!
且说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陶谦在徐州,闻曹操起军报仇,杀戮百姓,仰天恸哭:“我获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难!”急聚众官商议。曹豹道:“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陶谦只得引兵出迎,远望操军如铺霜涌雪,中军竖起白旗二面,大书报仇雪恨四字。军马列成阵势,曹操纵马出阵,身穿缟素,扬鞭大骂。陶谦亦出马于门旗下,欠身施礼:“谦本欲结好明公,故托张闿护送。不想贼心不改,致有此事。实不干陶谦之故。望明公察之。”-
曹操怒骂道:“老匹夫!杀吾父,尚敢乱言!谁知不是受你指使,吾将谁可生擒老贼?”-
夏侯惇应声而出,陶谦慌走入阵。夏侯惇赶来,曹豹挺枪跃马,前来迎敌。两马相交,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烟尘滚滚,两军皆乱,各自收兵。-
陶谦入城,与众计议:“曹兵势大难敌,吾当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
言未绝,一人进前言道“府君久镇徐州,人民感恩。今曹兵虽众,未能即破我城。府君与百姓坚守勿出;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曹操死无葬身之地!”众视献计之人,乃东海朐县人,姓糜,名竺,字子仲。此人家世富足,广捨家财,济贫拔苦。后陶谦聘为别驾从事。献计道:“某愿亲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更得一人往青州田楷处求救:若二处军马齐来,操必退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