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字:
关灯 护眼
鬼吹灯 > 清宫疑案正解 > 第22页

第22页

    第一,“毒死康熙”说。雍正帝即位不久,在京中就传出雍正篡位的传闻。有人说:


    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大义觉迷录》)


    不错,康熙帝晚年,身体不佳,“诸病时发”、“头晕目眩”、“手抖头摇”、腿脚肿胀,有时走路都需要人扶掖。在当时能活到近70岁,已经算是高龄了。但是,康熙帝懂中医中药,还会开药方,又一向反对用人参进补。康熙帝说过:“北人于参不合。”他是不会喝人参汤的。胤禛作为康熙帝的孝子,是应当知道皇父的喜好的,他为了尽孝心,不会违背皇父的好恶,而自讨没趣。所以,说胤禛用人参汤毒死康熙帝是不可信的。如果确有其事,雍正帝也不会在为自己辩诬的《大义觉迷录》中予以公开。


    第二,“不入东陵”说。有人说雍正帝死后不葬在清东陵,而葬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也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祖父顺治、父亲康熙。这一点,可以看作一种民间的说法,但不能作为雍正帝得位不正的历史根据。


    第三,“传位于四子”说。雍正帝刚刚即位,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


    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圣祖不豫时,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殡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上面是《大义觉迷录》中的记载,文中“圣祖”是康熙帝的庙号,“皇上”是指雍正帝。“允”是雍正帝的同母弟,隆科多则是当时北京的步军统领。


    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按照当时行文习惯,应当写作——“传位于皇四子”。因此,其一,“十”字很难改成“于”字;其二,有人从文献中找出“于”与“于”通用的例证,但正式官方文献要用规范的汉字;其三,“传于四子”不合当时规范,因为官方文件都要尊称皇帝的儿子为皇某子,胤禛称为皇四子、允称为皇十四子等;其四,况且当时如此重要的遗嘱,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所以此说不确,是属无稽之谈。


    皇十四子胤禵的确是康熙帝晚年被列入接班人候选名单,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康熙帝确定要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的文献或档案的证据。康熙帝病重时,他紧急召回的是胤禛,而没有召回皇十四子胤禵和在东陵的皇五子胤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康熙帝没有要传位给胤的旨意。如果康熙帝真有意要他继位,为什么让他远离京城、远离皇帝身边呢?尤其是康熙帝当时已年老多病,而且时常怕被人杀害。诚如雍正帝所说:“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


    第四,“兄弟不服”说。《大义觉迷录》与《清圣祖实录》都是御用官员们编写的,传位问题的可信度很有悬疑。而当时人所写的《皇清通志纲要》与《永宪录》二书中,都没有七位皇子聆听康熙帝遗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根本就没有发生这件事。另外,雍正帝说皇八弟允禩在康熙帝死后,在畅春园中“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办派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而皇九弟允禟在雍正丧父悲痛之时,他“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学者们认为这两位兄弟的表情与行为,正是说明他们在毫无心理准备下,突然听到隆科多的“口授末命”,而才有如此愤恨心态与冒失行动的。


    第五,“编造遗诏”说。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继位的主要依据是《康熙遗诏》。这份《康熙遗诏》有的学者认为是真的,因为《清圣祖实录》和档案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有的学者认为是伪的,因为“实录”和“档案”都是雍正帝掌权后命大臣们根据自己意旨编写的。这份诏书是真、是伪?我认为是半真半伪,为什么?《康熙遗诏》的文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前一部分是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谕旨加以修改,移植到传位诏书里。当时,康熙遗诏的《上谕》凡2211字,最后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说真,是《遗诏》大段文字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宣布的;说伪,是《康熙遗诏》中最关键的一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无法证明这是真的。一些学者认为:雍正帝命人对康熙帝遗命加以文字修改,将上述文字加到《康熙遗诏》中。


    第六,“玉牒易名”说。雍正帝名字叫胤禛(zhēn),他的皇十四弟叫胤祯(zhěn)。“祯”字有两种读音:一读zhēn,一读zhěn。胤禛做了皇帝之后,他的名字要避讳,字音要避讳,字形也要避讳。所以,雍正帝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同时,命皇十四弟胤祯改名允。后将记载皇室谱系《玉牒》中胤祯的名字做了挖改。因此有人说:康熙帝遗嘱是传位皇十四子“胤祯”,因“胤祯”与皇四子“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这就是“玉牒易名”说。“祯”与“禛”在窜改上很容易,这就是“玉牒易名”说的由来。根据史料记载,皇十四子确实原名“胤祯”,现在见到的册封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的敕书,以及封皇十四子为贝子的原始文件,都写着“胤祯”;康熙《谕宗人府》的档案中,写着皇四子的名字为“胤禛”,所以他们兄弟确实是以“禛”与“祯”命名的。康熙帝后来排序皇子的名字,都带“示”部。雍正做了皇帝以后,将皇十四弟的“祯”改成“”,为了显示唯我独尊,不能证明雍正帝因篡位而令其改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星期五谈个恋爱吧 绑定气运,我镇守人族能看见提示 村上无探戈 漫界暴君 斗破:我能将万物无限升级 漫威之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