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岛知道这个回答的分量,沉默良久以后一字一句地说:“身为大本营参谋,本不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事关重大,只说一下个人看法:本土决战有地利之便,但也就是拖延时日,绝无取胜可能。一旦本土决战失败,国家和万世一体的皇室将不复存在。”
迫水下了结论:“就是说一定要在美军或苏军在本土登陆之前结束战争。”
濑岛的这个结论,给了冈田等元老们联合当时的铃木贯太郎首相说服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最大理由。迫水在1976年的一次证言中说:“我认为濑岛在结束战争的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然当时没有人知道濑岛龙三对迫水透露了本土决战必败的信息,但由于濑岛龙三和冈田等人的亲戚关系加上濑岛龙三老和“转进”工作缠不清楚,让人听到“濑岛”就想起“失败”,既恨和尚,殃及袈裟,几件事加在一块濑岛龙三这就去了满洲。
1945年7月10日,濑岛龙三坐飞机离开了已经被美军炸成了一片焦土的东京,经过汉城到新京(长春)的关东军总司令部赴任,8月8日,由大约五十个狙击师,五十二个航空师,三十个坦克旅组成的一百三十万苏联红军在五千架作战飞机,三千辆坦克装甲车在支援下越过了国境向关东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关东军对苏联红军的攻击不觉得意外,尤其是濑岛龙三。1945年1月,作为秘密外交信使,濑岛龙三以“濑越良三”的化名乘坐西伯利亚铁路去往莫斯科时亲眼看到风尘僕僕,硝烟未退的苏军西线部队在大举东运,其目的当然绝对不是去西伯利亚旅游。
但是关东军没有对策,当时关东军有兵员75万,24个师团,但大部分是在1944年下半年以后新组建的菜鸟师团。对整个关东军战斗能力的乐观估计是还相当于太平洋战争开战前的三分之一,悲观的估计就是最多能坚持一个星期了。
苏军的进攻在正东面,正北面和正西面同时开展,坦克在飞机和重炮和火箭炮火力掩护下在前面开路,跟在后面的是机械化步兵,在平原地带进展尤为神速,让日军目瞪口呆。过了两天大本营才醒过神来,发了一道命令把朝鲜军编入关东军,说关东军不但要守住满洲,还要守住朝鲜。于是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和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在8月12日带了关东军总司令部的人就到了朝鲜边境的通化,就准备在那儿全体玉碎了。
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发表关于接受波茨坦宣言的“玉音放送”,日本无条件投降。虽然少壮派参谋军官还在继续慷慨陈词要“死战到底”以外,大多数人都知道投降是唯一的出路了。
问题是怎么联繫上苏军还是个问题,苏军根本不管什么投降,还在全线进攻。在东京养病中的关东军副参谋长松村知胜少将去找大本营要求帮忙和苏军联繫投降事宜。得到的回答是:“关东军自己和苏联军去联繫”,也就是说你们自生自灭去吧,没人管关东军了。
秦彦三郎只好在17日自己去哈尔滨面见苏联总领事请求帮忙斡旋。18日早上苏联总领事通知日军哈尔滨特务机关苏军将在当天下午派出飞机到哈尔滨来接关东军代表团。秦彦三郎带领了野原博起,大前正俞和濑岛龙三这三名中佐参谋从长春立即飞往哈尔滨。等在哈尔滨机场的苏军一开口就是:“土居明夫中将来没有来?”
土居明夫是原哈尔滨特务机关机关长,当时已经调任第13军参谋长,后来和辻政信一起在南京国防部做过顾问的。得知土居已经调走的消息,苏军当场就拿下了来机场迎接秦彦三郎的哈尔滨特务机关新任机关长秋草俊少将,给了秦彦三郎一个下马威。
秦参谋长一行在没有了机关长的哈尔滨特务机关住了一个晚上,又带了驻哈尔滨总领事宫川舟夫作为顾问,19日一大早坐上苏军的美制dc-3型军用运输机一直往东飞越牡丹江和绥芬河以后在兴凯湖边上的贾力科沃去见华西里列夫斯基元帅。苏联方面一开始是准备只和秦彦三郎一个人谈判,后来在秦彦三郎的再三坚持下,答应了带一名参谋(濑岛龙三)和一名翻译(宫川舟夫)参加谈判。
这一场谈判就谈出了一个千古之谜。之后苏联公然违反关于遣返战俘的波茨坦宣言的第九条和不迫使战俘服苦役的海牙协定,将60万被俘的关东军官兵押往西伯利亚服苦役,其中有一成以上的六万多人死在了西伯利亚。
苏联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到现在还是个谜。苏联解体以后有关这方面的文件也没有解密,有关当事人都是忌讳莫深。华西里列夫斯基元帅的回忆录里详细说明了对日作战的经过和日军投降的经纬,但接下来对投降日军的处理就一句未提。
其实在被苏联拘留过的西伯利亚归还者之中有一种说法,他们是作为国家赔偿,被日本送给苏联人的,就是说责任在日本而不在苏联。这种说法的根据是1945年7月日本外务省起草的《对苏和平交涉之要纲(案)》。
在现在已经知道内容了的这个共分四条的方案中,第三条的“陆海军军备”中明确写道:“海外军队就地复员,努力使其回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同意若干部队的现地残留”;第四条的“赔偿及其他”中更是写明了:“同意作为赔偿而提供一部分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