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种情况,刘伯承和邓小平提出战略上採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战术上採取猛打猛追的战术,将总数约90万的国民党部队全部消灭在境内。二野在不到20天内,前进了1000多里,前锋直逼重庆。刘邓闻悉蒋介石正坐镇山城,立即准备下令攻城。不料,这时刘邓接到毛泽东的关于缓攻重庆的电报:
刘邓,并告贺(龙)李(井泉):
据报蒋介石令胡宗南以汽车800辆运其第三军到重庆。请注意:(一)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胡宗南部到重庆。(二)我向重庆方面攻击之各军是否有必要稍为迟缓其行为,以利吸引较多之敌军据守重庆而后聚歼之。因为蒋介石自己在重庆,可能打一个聚歼汤恩伯于上海那样的好仗。
毛泽东
11月27日
对重庆是急攻还是缓攻?对毛泽东的指示是服从还是据理力争?当难题摆到刘邓面前时,两人竟然异口同声地说:"不"。他们虽然十分尊敬毛泽东,但是决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他们共同的风骨。
刘伯承首先对毛泽东情报来源提出怀疑:"汉中距重庆,隔山隔水,从汉中向重庆运兵似无可能。蒋介石、胡宗南再蠢也不会将主力置此绝境。"
邓小平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我们在军事占领西南的同时,应着眼经营西南。重庆是西南重镇,早日夺取重庆,不给蒋介石从容破坏重庆的时间,然后依託重庆经营全川。"
刘邓当即给毛泽东回电,力主尽快攻取重庆。毛泽东有保留地复电刘邓:"请依情况发展酌定之。"
刘邓毅然下令攻渝。11月29日,三兵团火速占领重庆外围,并用迫击炮炸毁白市驿机场的部分跑道。蒋介石惊慌失措,面如土色,手指发颤,声音都变成了哭调:"完了,完了,这回要当刘伯承的俘虏了!"他与儿子蒋经国连夜乘汽车赶到白市驿机场,亲自督促工兵抢修跑道,终于在30日凌晨冒险起飞,死里逃生。几小时后,我军占领重庆。
12月,二野与贺龙率领的一野第十八兵团对成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二野杨勇第五兵团攻势甚猛,兵分三路,发动全线总攻,很快击溃胡宗南主力,防守成都的敌李文兵团见大势已去,遂停止抵抗。正当杨勇督促各路人马入城时,接到了刘伯承、邓小平的电话:"五兵团暂缓入城。"
五兵团指战员迷惑不解。因为兵贵神速,一直是刘邓强调的追击方针。在敌人兵败城破之际,五兵团停顿不前,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请求刘邓解释。
邓小平解释说:"在贺总进城之前,我们哪个都不准进成都!"
杨勇听懂了邓小平的解释。
在解放战争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中,共和国的元帅们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彭德怀大战胡宗南,西北称雄;林彪、罗荣桓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横扫东北;聂荣臻率华北劲旅,威震关内;陈毅、刘伯承淮海论兵,渡江决胜;朱德、叶剑英坐镇中枢,居中协调;就连重病在身的徐向前也在三晋扬威。惟有一位军事统帅悄无声息。
他就是贺龙。
从1947年开始,贺龙就一直没有带兵打仗。他将队伍交给彭德怀指挥,自己则遵循"毛大帅"的指示,在西北筹措粮草,负责后勤。1949年5月,在共和国诞生前夕,毛泽东令贺龙率十万之众入成都,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组成西南局,经营川、滇、黔、康四省。应该说,这是毛泽东富有人情味的安排。
成都战役是大陆最后一场大的战役。刘伯承、邓小平特地让久恋战阵的贺龙率先走进成都,就是想给多年来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的老战友一个慰藉。这一点,令贺龙感动不已。
这是军人特有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将灼热和激动寄寓在无声的行动之中。这无声的表达胜似千言万语的呢喃。二野的军人们都听懂了,他们伫立在城外,肃目敬送贺龙骑马缓缓入城,两个野战军指战员高呼"万岁"的声浪回荡在城市上空。
刘伯承主动提出与邓小平分手
当"反教条主义"的厄运向刘伯承迎头盖下时,尽管邓小平百般维护,仍不能使66岁老帅免受羞辱。刘伯承作完检讨,竟赢得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刘邓搭档打下大半个中国之后,刘伯承主动提出与邓小平分手。这是为什么?
1950年6月,韩战爆发,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悍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中国政府果断决定,由彭德怀率兵出战,抗美援朝。双方在朝鲜半岛打得难解难分。
没有比战争更能刺激军人神经的事了。刘伯承统兵作战30多年,挚爱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军队,深信这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锻打锤鍊的铁军能够战胜世界上任何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他也深知,人民解放军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顽症,诸如兵种单一,装备落后,游击习气浓厚,等等。这些问题一日不解决,就不能赶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就有可能打败仗。
在得知中央准备创办陆军大学的消息后,刘伯承首先找到邓小平,说:"彭老总在前线为打败最强大的军队而作战,我要为使解放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重执教鞭。"
"看来你与教书先生有缘呀。"邓小平理解自己战友为军分忧的赤子之心,也熟悉他"建军先建校"、"治军先治校"的主张,只好苦笑一声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