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炜:1955年9月—1957年6月
尹 俊:1957年6月—1963年7月
李运成:1963年7月—1965年3月
吴辉生:1965年3月—1968年2月
王永树:1968年2月—1972年7月
汪敬煦:1972年7月—1974年6月
孟述美:1974年4月—1977年6月
刘馨敌:1977年6月—1984年5月
柏隆钷:1984年5月—1985年5月
周仲南:1985年5月—1989年11月
王若愚:1989年11月—1992年7月
曹文生:1992年7月—1996年7月
王诣典:1996年7月—1997年7月
杨雨村:1997年1月—2001年
丘宗男:2002年1月
余连发: 现任
第九卷中国篇 台军海岸巡防司令部
更新时间:2006-8-8 21:17:00 本章字数:764
其前身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简称“警总”,是台湾当局实施“戒严”的产物。1958年5月14日,台湾当局将“台湾防卫总部”、“台北卫戍总部”、“台湾保安司令部”、“台湾省民防司令部”合併成立“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其任务是负责台湾省戒严地区卫戍、保安、军事动员、文化检查以及港口、海岸、机场等安全管制、出入境管制、邮电检查、监听电讯等业务。该机构直接担负着执行“戒严令”的使命,凡是被台湾当局指控为“匪谍”、“叛乱”者,皆由其执行逮捕、镇压。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解除台澎地区“戒严令”并实施《动员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后,其业务范围有所缩小,如入出境案件审核管理、文化审检等分别移交“内政部警政署”和“新闻局”管理。但它对台湾省地区实行武装警备、安全检查、“检肃叛乱及匪谍渗透活动”,以及海防检查等仍未改变。1990年5月,台湾当局宣布终止“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失去了存在的法源。1992年8月1日,台湾当局将“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改名为“海岸巡防司令部”。但其性质仍未因此而改变。
该部设政治作战部。总部置司令1人,副司令2人,参谋长1人。下设总司令办公室、参谋长办公室、公共关系室、研究发展室、行政室、顾问室、人事处、情报处、警备处、勤务处、保安处、民防处、通信处、主计处、军法处、特检处、安管处、补给处、渔业工作处、后勤管理处、民政服务处、电讯监察处、出入境管理处、眷管处等机构。政治作战部之下又设政一处(人事)、政二处(心战)、政三处(党务)、政四处(保防)、后备军人辅导组、中兴出版社等机构。
该部还兼管军管区,并在台北、台中、台南、台东设立四个师管区,在新竹、台东岩湾、屏东、后里分别设警备第一至第四总队,师管区之下为在各县市设立的团管区
第九卷中国篇 台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
更新时间:2006-8-8 21:17:00 本章字数:667
简称“联勤总司令部”,成立于1950年4月,执掌三军军工生产和三军后勤支援。总司令部置总司令一人,副总司令二人、参谋长一人。下设办公室、联络室、政治作战部、人事署、兵工生产署、工程署、测量署、经理署、物资署、财务署、主计署、留守业务署、美援物资接收处、军眷业务管理处、总务处、主计处、採购处、管制处、分发处、综合财务处、物资供应处、建筑工程处、副食供应处、粮服生产处、营房管理处、军品鑑定测验处、军法处、外事服务处、研究督察委员会等机构。所属机构有三军总医院及兵器生产厂等。
历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
黄镇球:1950年4月—1954年6月
黄仁霖:1954年6月—1959年1月
马纪壮:1959年1月—1959年7月
石 觉:1959年7月—1963年6月
赖名汤:1963年6月—1967年6月
刘广凯:1967年6月—1972年6月
郑为元:1972年7月—1975年4月
罗友伦:1975年4月—1977年6月
王多年:1977年6月—1989年7月
蒋纬国:1980年7月—1984年5月
温哈熊:1984年5月—1989年11月
罗本立:1989年11月—1993年7月
王文燮:1993年7月—1996年7月
丁之发:1996年7月—1998年1月
谢抗中:1998年1月—2000年5月
谢建东:2000年5月
阳德智
高华柱: 现任
第九卷中国篇 台军总政治作战部
更新时间:2006-8-8 21:17:00 本章字数:270
简称“总政战部”,隶属于“参谋本部”,其前身为1950年5月成立的“国防部总政治部”。1956年扩编改名为“总政治作战部”。它不仅专管军中党务、政治教育、心战和监督军人,而且还通过退役军人涉足民间政治和社会界,从事各种特务活动。
该部下设政一处(人事)、政三处(党务)、政四处(保防)、政五处(福利)、政六处、政七处、政八处、干部管理处、党务办公室、行政室、政工研究室、政工资料室、政治作战计划委员会、播音总队、心理作战总队、康乐总队、反情报总队、妇女工作大队等机构,在各军种、兵种中均设有由其控制的政治作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