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弹药
3种枪均发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性能数据
口径----9mm
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自动方式----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32发
全枪长----
枪托打开----833mm
枪托摺叠----630mm
枪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mp38式----4.086kg
mp40式含实弹匣----4.027kg
mp38式----4.756kg
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u型缺口式
配用弹种----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第八卷 二战 二战中的航空新武器和新技术(下)
更新时间:2006-8-8 21:16:00 本章字数:1976
开创喷气时代:喷气式发动机
活塞式发动机具有耗油低、成本低、工作可靠等特点,在喷气式发动机发明之前的近半个世纪内,是惟一可用的航空飞行器的动力。
在科学技术和军事需求的推动下,二战期间,活塞式飞机的发展非常迅速,到了战争末期,其各方面的性能已几乎达到顶端: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从9千瓦(12马力)增加到2237千瓦(3045马力),并使飞机最大速度达75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达13000米。
然而,人类对更快的飞行速度的追求遇到了困难。由于速度越接近音速,飞机的阻力增幅就越大,需要发动机功率大大增加,螺旋桨提供更大的拉力,从而使其重量和体积都随之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在接近音速时,螺旋桨的效率会急剧下降,也限制了飞行速度的提高。要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尤其要达到或超过音速,必须採用新的动力装置。
飞机发明成功后不久,便有人提出了喷气推进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德国、义大利、美国、苏联等国都在积极探索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和设计。喷气式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不同,它是靠空气和煤油燃烧后所产生的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而推动飞机前进的。所以一般在机身前面和侧面都开有专门的进气口,机身后部留有喷口。喷气式发动机可获得较高的推重比,使飞机获得较高的飞机速度、高度和机动性能。
1930年1月,英国皇家空军军官f·惠特尔获得了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专利。1937年4月12日,由他领导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进行台架试车,其推力为200多公斤(2千牛)。同年3月,德国人j·p·冯·奥亨等人设计的第一种涡喷发动机hes-3b已经在德国空转成功。hes-3b为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约500公斤。
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使人类的航空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喷气时代。
1939年6月15日,德国的亨克尔he.176型飞机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喷气动力飞行,它的动力装置为1台火箭发动机。同年8月27日,德国人试制的世界上第一架涡轮喷气式飞机亨克尔he.178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试飞,动力装置为hes-3b型发动机的改进型。1941年5月15日,英国的第一架涡轮喷气式飞机格洛斯特e28/39首飞成功,动力装置为1台w-1型发动机。1942年7月28日,德国人试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试飞成功,并连续创造了世界飞行速度纪录,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850公里/小时。同年10月2日,美国也试飞了一架p-59型喷气式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装备使用的惟一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它直到战争末期才正式服役,仅配备在英国本土和比利时两地。直到大战结束,“流星”式战斗机和me.262型战斗机也没能在空中相遇和交手。
由于当时的技术尚未成熟,喷气式战斗机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不见刀光剑影:电子对抗飞机
带电子干扰设备对敌方的雷达和通信设备进行干扰的军用飞机称为电子干扰机或电子战飞机,其主要任务是使敌方的防空武器系统失效,掩护已方的攻击飞机完成任务。
电子对抗飞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子对抗技术最重要的发明是:利用金属丝反射电磁波原理的箔条无源干扰技术,採用发射射频噪声对雷达进行压制的有源干扰技术,对雷达的侦察和告警技术。
为了对付敌方新出现的警戒雷达和炮瞄雷达,大战中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均研制出了早期的电子干扰装置。1939年5月,英国首先开发成功机载型电波干扰器,经过改进后于20世纪初期装在轰炸机上进行试用。1944年在对德国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时,英国皇家空军已开始广泛地为其军用飞机配备机载型电子干扰器,用于与德军防空雷达进行电子战。
1943年7月24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在轰炸德国汉堡时,首次大量投放了铝箔条。德军雷达萤光屏上出现了成千上万架英军轰炸机。结果,由791架飞机组成的轰炸机群有728架飞抵汉堡上空,成功地进行了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