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部队:太行军区第2、第3、第4军分区
日寇部队:第36师团、独立第4混成旅团主力及第110师团、独立第1混成旅团各一部,共1.2万余人,
战果:共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5月1日至6月底,冀中区“五一”反扫荡战役
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反击日伪军对冀中平原大规模扫荡的战役。
参战部队: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
日寇部队:冈村宁次指挥第41师团主力及第26、第27第、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7、第9旅团各一部和骑兵第13联队及伪军共5万余人,
战果;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冀中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00余人,群众被杀、被捕达5万余人,根据地绝大部分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太行太岳夏季反扫荡作战
中国八路军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山西省东南部反击日军扫荡的战役。
参战部队: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总部、第129师第385旅、八路军太岳军区、新编第1旅、太行军区
日寇部队:日军第1军第36师团主力和第69师团一部、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主力及第1、第8旅团各一部
战果:八路军共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指挥部队突围作战中,于十字岭阵亡。
1942年(国民三十一年)7月至8月,冀鲁豫区夏季攻势作战
中国八路军第129师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地区,向日军和顽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作战。
参战部队:冀鲁豫军区教导第3旅、教导第4旅、教导第7旅、
战果;八路军共毙伤日军1000余人、国民党顽军6000余人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7月至8月,平北区1942年夏季反扫荡战役
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北平(今北京)以北地区反击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作战。
参战部队:晋察冀军区第12(平北)军分区
日寇军队;独立混成第2旅团主力、独立混成第15旅团一部、伪满军第5旅、第8旅各一部,及平北、察南等地伪军共1万余人
战果;作战38次,毙伤俘日伪军592人,
第八卷 二战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转帖]
更新时间:2006-8-8 21:15:00 本章字数:874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原文出处】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36~40
【分 类 号】f7
【分 类 名】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804
【 标 题】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 作 者】黄正林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在1937年至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外援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1%到85%。1941年至1945年外援中断,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靠各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
【 正 文】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分两个时期,1937年至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1941年至1945年主要依靠边区政府的各种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本文就这两个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及与其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查。
一、1937年至1940年的财政来源及1941年发生财政困难的原因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政策是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争取外援。因此,在抗战时期的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外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军饷,一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外援占边区财政收入约50%到85%。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额及占当年财政收入比率为(法币):1937年,4563.9万元,占年财政收入77.20%;1938年,46.8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51.69%;1939年,566.4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85.79%;1940 年,755 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70%。(註: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除外援外,其余的财政收入来源是少量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包括没收款、罚款、土地登记手续费等)。这几项收入缺1937年、1938年的资料。1939年税收65.8万余元;没收款9.5万余元;罚款近1.9万元,土地登记手续费0.37万元,杂项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的9.17 %。(註: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1940年税收196.4 万余元,企业盈余42.7万余元;公产收入0.5 万元,寒衣代金42.7万余元,罚款28.5万余元;杂项29.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24.87%。(註: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
总之,从上面各项收入的统计资料比较可以看出,1937年至1940年,外援是陕甘宁边区财政来源的主要部分。
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财政虽然困难,但精打细算,尚可维持,甚至有所结余,如1938年余10.3万元(註: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1939年余8.4 万元(註: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但1941年,边区财政出现了严峻的形势,这年财政亏空567.2 万余元(註: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毛泽东回顾当时困难状况时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註: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峻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