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这种天候进行长时低空飞行时,能见度和对比度都呈下降趋势,密集编队就显得比较危险了,为此我们决定做些向上为时30秒种的急速跃升,直至我们冲破云雾进入一碧如洗的蓝天为止。我们在新的高度重复以前的编队队型,同时也做相关的拍摄工作。我们驾御着米格29m2在蓝天里风驰电掣,坐在座舱里,在飞行过程中一直哼着轻歌剧旋律的帕维尔则利用我仪錶板左下侧的那个mfd演示着模拟的目标。我按了一个功能键将mfd转成英语操作界面,然后我们对这些虚拟的目标进行威胁程度分析管理以及锁定的工作。接着,帕维尔抬起他的手示意让我接手进行单独的测试。在对米格29m2进行hotas操作时,我发现它不像我曾经驾驶过的在同样在中空空域飞行的f-16d block42一样过于的反应灵敏。我就此问询帕维尔,他随即向我展示了这种电传飞机的线控灵敏度的可调节性。在“完全”一挡位,我就算是搬动操纵杆机体也不会做出任何反应!在我们转向飞回朱可夫斯基基地之前,当帕维尔向我展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筒滚攻击机动后,我将灵敏度挡位调整至“30%”后,然后尝试了一些我想做的动作,像是利用极佳的加速进行一个跃升转向动作,最后再进入sloppy 滚转。
是的,米格设计局制造了一架性能得到极大提升的飞机,米格29m2无疑是一件精心打造的机械工艺品。在我们回返机场的途中,一个闪现在我脑海里的念头居然是:“我们(奥地利)的官员没有让空军接收这种他们完全可以负担得起的飞机是不明智的”。
不过,这次飞行对任何一家严肃的航空杂志而言,都是一次珍贵的机会和一次极佳的经历。要知道能到这里来并且“预订”试飞他们仅有的原型机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稍事休息以后,飞行后的总结简介会又开始了……
根据米格设计局副局长v.梅勒西科夫以及飞行业务主管帕维尔.n.弗拉索夫的介绍,米格29未来的改进有两个方向:
1.在米格29k的基础之上,将发展规格高度统一的单座和双座多用途的,舰基和岸基两用的战斗机(米格-29k/kub "9.41/9.47"工程)以及(米格29m1/m2“9.25-1/9.25-2” 工程);
2.在基本型的米格29系列战斗机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升级工作,像是从米格29sd(“9.12sd”工程)到目前最为先进的米格29smt(“9.17”工程),以及米格29mt2(“9.17-2”工程)。
帕维尔.n.弗拉索夫,俄罗斯联邦英雄,米格设计局在朱可夫斯基基地的直接主管(佐尔格.马德尔拍摄)
米格29m2(工厂工程编号:9.25,伊兹德利耶 5)
我在朱可夫斯基/拉蒙斯科伊空军基地试飞的编号为154的那架米格29m2飞机是在以前的米格29m(“9.17”工程)基础上发展的第四种型号的原型机,拥有全新设计的前机身,大直径尺寸的气泡式舱盖,新式的数位化线传飞控系统,拥有祖克-m雷达的新式火控系统以及经过升级的武备选装系统。它是舰栽的米格29k/kub战斗机的岸基改进版,被设计用以执行在高电磁干扰环境中,在低空攻击高价值目标的任务。该项修改设计曾被提供给马来西亚,将其现役使用的米格29战机改造成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在瞄准到目前为止被苏霍依设计局占据的攻击战斗机的市场之外,米格设计局希望能为其新式的单座mig29 smt战斗机在可能的投标行动中提供一种包含其全部战斗功能的双座战斗教练机支持---现有的常见的米格29ub双座教练机是没有装备雷达的,这被认为是不符合要求的(奥地利就是这样认为)。
在参加由马来西亚于2001年10月9日到14日间在朗卡维举办的lima 2001防御展览会前,这种先进战机于2001年9月26日在临近莫斯科的朱可夫斯基测试中心进行了首飞。虽然这种新式战机有着与基本型号米格29战机相近似的外形轮廓,米格29m2却是一种全新的战斗机,它有更远的作战半径,它拥有现代化的机载设备,它有4余度的线传飞控系统,它增加了有效的战斗负荷,武器的使用范围也有所增长。
米格29m2拥有延伸的打击功能,包括在敌人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里在低空进行集团化的对地攻击,并同时保持高效的空战能力。它装备有祖克m雷达,并且能够承载4500公斤的武器负荷,包括有kh-31a(as-17“氪”)飞弹,kh-35u(as-20“凯亚克”)反舰飞弹,kh-31p反辐射飞弹,kh-29t/te (as-14 “小锚”)空对面飞弹以及kab-500kr制导炸弹。
因为这种双座战斗机的两名飞行员有明确的分工以及机载设备性能显着提高的原因,米格29m2战机与它的单座竞争者相比,在复杂的战斗环境下有着更高的战斗效能。
米格29m2的基本数据
米格29m2是一种先进的,
真正的多用途战术战斗机。它可用以遂行制空,对地攻击,海军高空精确制导武器投放控制的任务。它拥有更大的武器载荷以及作战半径,它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增长,是老式的基本型号米格29的当然换代产品。
工程代号为9.14的原型机(07682“407”)在1985年2月13日进行了首飞,其后却变成了9.13工程(米格29s)。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重新设计了机身,由两具加力推力为86.3千牛(19400磅)的克里莫夫rd-33k涡轮风扇发动机(米格29k发动机的“岸基”版本)提供动力,它有一套三余度的模拟线传飞控系统用以控制横向操纵,在局部区域该系统为四余度的。而副翼和方向舵则由后备的机械液压系统控制(俯仰的线传飞控系统直至1996年末才被研制出来)。它有一个准“玻璃化”的座舱系统,有两个单色(绿色)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四周没有按钮,但却有双杆作业系统)。最后,它的机身做了修改,即将后部的重心位置延伸以保持其静稳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