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9 个师,从而在德军几乎要攻陷要塞之前,以这9 个师的兵力稳定了要塞的
防御. 装甲步兵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按照德军装甲兵和创始人古德
里安将军“具备相同机动力和相同防护力”的思想首次创建了“装甲步兵”。但
因为坦克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装甲步兵的乘坐车辆不被希特勒重视。整个大
战中,德军装甲步兵主要使用的是敞开式、半履带式装甲汽车,因此,战斗中导
致德军步兵的大量伤亡,德国人力资源的逐渐枯竭。当古德里安将军就任德军参
谋总长时,准备改善这一个情况时,但德国的战争潜力已被明显削弱,不能合理
地分配战争资源,迫使德军大量使用摩托化步兵和徒步步兵配合坦克兵作战。同
期,美军也大量使用半履带式装甲车辆。但纵观整个二战,坦克与步兵的协同问
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针对大战中步坦协同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证攻防作战的协同动作,从五十年代起,大量研制和装备各种装甲
车。其中着名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有:前苏军的btp-50,美军的m75 ,法军的amw-vc1,
联邦德国军队的hs-30.与之相对应的,迅速成立和扩建一批“名符其实”的装甲
步兵。其中以前苏军为主要代表,先后创建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和坦克
师属装甲步兵团,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苏军装甲化”的进程。
核武器诞生并使用于战场后,各国对步兵乘载方式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乘车
战斗,防核,与坦克部队能够共同遂行陆军的快速机动作战。据此,六十年代后
期,前苏联和联邦德国研制出一种新型战斗车辆,这就是步兵战斗车。
步兵战斗车从根本上解决了装甲输送车单纯输送步兵战斗性质,使步战车成
为步兵的“基本战斗工具”,从而使步兵真正成为一支“机动能休息,乘载能作
战,打坦克是高手”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从而诞生了“机械化步兵”。
可以说,人类从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到装甲步兵,乃至机械化步兵,不仅
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是军队作战思想的深刻变化。
它们三者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一)从乘载工具区分。摩托化步兵主要
乘坐汽车、摩托车;装甲步兵主要乘坐各种装甲输送车,包括轮式装甲输送车和
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机械化步兵主要乘坐机械化步兵战斗车,简称步战车。
(二)从战斗方式来看。摩托化步兵通常是机动到对方小口径火炮的射程外,
一般为3 至5 公里外,下车后进入进攻出发阵地,汽车此时隐蔽,在炮兵火力支
援的炮火支援阶段(一般为30到50分钟时间),尔后边运动,边由连战斗队形展
开成排战斗队形,最后展开成组战斗队形,在距离敌机枪有效射程的距离边缘
(一般为400 至600 米),展开成冲击战斗队形,高速冲击敌防御前沿,实施最
后突破。而装甲步兵与坦克部队协同时,通常直接运动到冲击出发阵地(约为2
至4 公里),根据地形情况,可採用坦克、装甲车掩护,步兵尾随,或者是步兵
掩护,坦克、装甲车尾随等协同动作方式,共同冲击敌阵,必要时,可採用坦克
在前,装甲车在后的坦装协同队形,以坦克主要掩护装甲车,冲击敌阵。机械化
步兵在上述距离外,在行进间稍加整顿,通常採取坦克在前,步战车在后的协同
动作方式,实现“边沖边打”的要求,必要时,也可採取步兵下车支援坦克战斗,
徒步支援坦克冲击的协同动作方式,完成冲击突破任务。
除摩托化步兵外,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除徒步战斗外,一般根据地形和敌
情等情况,通常採取乘坐战斗方式。地形不利于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与坦克实
施高速冲击时,则採用徒步战斗。目前,美军机械化步兵下车的距离为100 到150
米,也就是美军机械化步兵在行进间与坦克高速冲击至对方防御阵地前沿100 多
米的距离时(已跨越对方前沿前地雷场),机械化步兵才下车,尔后高速冲击突
破对方前沿。
(三)战斗的武器不同。摩托化步兵主要使用单兵武器;装甲步兵除使用单
兵武器外,还可使用装甲车车载武器,如高射机枪,车载机枪;机械化步兵则主
要使用车载武器,如火炮、反坦克和防空飞弹、车载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单
兵武器则是次要的。
(四)通信指挥不同。摩托化步兵主要採取步兵指挥手段,如口令、旗语、
步兵电台。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在此基础上,则主要採取车载电台、步坦协同
电台等。相对而言,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与坦克协同时的组织指挥比较复杂。
对于步兵来说,机械化步兵是其最高发展阶段。可以预计,随着高技术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