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侦察连(59)
大卡车把船拉来后,林参谋长立即命令侦察连马上派人过江。
沈洪义命令侦察连:“全连集合!”
董家莆喊:“集合!”
全连站好后,沈洪义命令:“贺蓬!你点四个人,立刻过江侦察!关键要搞到船!”
贺蓬答应:“是!”
他点名:“魏继贤!”
魏继贤一个立正:“到!”
“孙进海!”
“到!”
“尹洪亮!”
“到!”
“邹见富!”
邹见富好象犹豫了一下,随即喊了一声:“到!”
“跟我上船!”
“是!”
他们刚想登船,一个意外发生了,许传领跑到船上去,脚蹬着船尾,手扒着船帮,死也不下来。说:“船是俺搞来的,凭什么不要俺去?”
董家莆呵斥:“别胡闹!船是你搞的,就是你的了?快下来!”
许传领红着眼,一口咬着不放:“就是俺的!不叫俺去!就是不下来!”
沈洪义稍微一想,说:“好!带上一挺机枪!你上去吧!”
许传领一个蹦儿蹦下来,一个立正:“是!”
沈洪义又命令:“除了枪枝弹药,所有的东西都留下!另外,每人给家里写一封信!”
这时候他们才明白,这个任务可不是闹着玩的!毕竟是一艘小船几个人,要到的地方可是国民党的老窝,对手即使真逃了,剩下的残兵游勇也可以轻易解决他们。这么一想,心里沉了一下,不过这感觉马上就过去了。已经到这份上了,还瞎想个啥?去他娘的!留什么信哪!他们几个,除邹见富犹豫了一下,别的都说:“划拉些哪个干什么?不写!”
邹见富也跟着说:“不写!”
船老大见了这景儿,也有些慌了,哆哆嗦嗦地说:“大军同志,我不会写字哩!”
孙进海拍拍他的肩膀说:“写什么呀!没见俺们都没写嘛?有俺们保护着你,没事儿。”
老大哆哆嗦嗦地点了点头。抓起了桨。
2
船向江心划了一阵,天就逐渐黑下来了,加上雾大,几米远就看不清了。许传领把机枪架在船头,别人也把冲锋鎗端在胸前,随时准备开枪。小船向江里划去。
接近江心的时候,就听见军舰的马达声远远近近地响着。他们根据声音调节着方向和速度。突然,敌舰开了炮,一些炮弹落得很远,一些炮弹却落得很近。冒起的水花差一点儿把船掀翻了。贺蓬几个人估计敌人是乱开炮,没理会。魏继贤拍拍船老大的肩膀,示意让他放心。到这份儿上,船老大倒也沉住了气,桨摇得很稳当。
好在船老大过去在下关电厂靠过码头,当晚没费多大周摺,终于靠上了码头。
刚靠上不久,就从黑影里走出了一个戴鸭舌帽的人。他们急忙把枪口对准来人,低声喝问:“谁?干什么的?”
来人小心地问:“你们是不是对面过来的?”
贺蓬说:“我们是解放军!你是什么人?”
那人赶紧跑过来,两手握住贺蓬的手就抖个不停,借着远处电灯的余光,可以看见他眼里的泪光。说:“我们是电厂的地下党员,早接到工委的指示,在这里等你们了。我们盼你们盼了多少天、多少年啊!快跟我来!”
公元1949年4月22日夜8 时16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第103师侦察连的六个侦察兵,踏上了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土地,揭开了改朝换代的最具象徵性的一页。
不过,对于许传领们来说,一时是考虑不到这些的。一踏上码头,心里甚至还有些虚,毕竟是第一次进入这样的大城市,可见到处都是黑黝黝的高楼、大烟筒,脚底下是挺硬的洋灰地面,还有煤烟味儿和说不上是什么的味道。不过一见对方这样激动,才明白他们在这些地下党心里的分量,心随之踏实并骄傲起来。
贺蓬说:“我们要赶紧搞到船。”
对方说:“船?没问题!你们先吃饭,我会安排人搞的。”
他一边带他们走着,一边介绍情况:一是他们护厂队坚决把电厂保护了下来;二是国民党军正在组织大撤退,已经没心管事了等等。路上,他又喊了了几个护厂队员,让一个人把
他们带到一个伙房里,给他们做了一顿蛋炒饭。他们吃得很香,都觉得有些不够,可也不好
意思再开口要。
刚吃完饭,戴鸭舌帽的人就回来了,说船找到了。他们赶紧跟着走到码头,果然看见了一艘大铁船——其实就是一艘小火轮——足能载百十个人呢!
这是下关电厂的运煤船,叫“京电号”(后来,这艘船被存放在南京历史博物馆)。工人们把它藏在离厂10多里的小河汊里,才躲过了国民党“一律烧毁、炸毁”的厄运。加上水、煤后,却没有驾驶员。鸭舌帽开来了一辆吉普车,让贺蓬派两个人跟他进城找大副。贺蓬让魏继贤和邹见富跟着他。
他们本来就是便衣,把冲锋鎗放在脚下,加上是夜晚,城里到处乱糟糟的,没谁注意他们。不多会儿就到了那个大副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