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这些潜隐于暗处的力量,哪怕是皇帝想要知道哪位大臣的某个小妾地肚兜颜色,一天之内这个信息也绝对能够准确地出现在相关人员的案头之上!
在锦衣卫地这种天罗地网式的监控之下,无数曾经风云一时的人最终都折戟沉沙了,想要不声不响地造反,那当真是犹如登天般地难度。
同样,那些活跃于草原、甚至是帝国土地上的锦衣卫成员,也都是属于这一个特殊的部门,哪怕是在锦衣卫内部,他们也都极其地低调而内敛,其成员极少直接与锦衣卫的其他部门人员发生横向联繫。
作为张士诚的后人,张克俭无疑是最希望锦衣卫能够彻底消亡的那些人中地一员,他也曾经为崇祯皇帝地所作所为真心实意地喝彩赞赏过。
不过,虽然锦衣卫在明面上的各大部门都已经差不多是处于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但是对于这个秘密地部门,无论是张克俭还是张家,却是始终都没有能够得到太多地情报。
事实上,张家对于锦衣卫也曾经努力地进行过成功地渗透,不过由于其特殊地组成结构,他们的人始终都没有能够晋升和接触到其真正地核心和内幕。
按照大明地规定,锦衣卫的官兵最初都是由勛贵子弟构成的,并且还是世袭罔替。
在大明中后期,出于对自身战斗力地考量,锦衣卫的招募放开了一些口子,但是这些由民间替补进去的成员,却始终都是低级和外围人员,根本就不可能接触到真正地秘密。
而对于张家以及张克俭来说,非常悲催的是,这些低级和外围人员正是此次被清洗最为彻底的锦衣卫人员。
如今在大明地九大边镇,甚至包括诸如山西军镇这种位于边境附近的地方,都有这些被放逐地前锦衣卫校尉们在军中服役。
事实上,在崇祯有意无意地放纵之下,这些昔日的锦衣卫官兵在三年以来,大多已经是被作为军中的“炮灰”而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毕竟,这些锦衣卫昔日所得罪的官员们实在是太多了,在如今倒霉之际被人落井下石,也只能是怪自己时运不济了!
如今还能够在军中苟活的前锦衣卫,除了确实是自己的出身背景够硬、无人敢动的人之外,就只剩下那些真正地心狠手辣、武功高强之人了!
当然,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是象张家的人一样由亲戚朋友出面花钱消灾的。
但是,无论是谁,都不敢擅自将这些被贬斥的锦衣卫们从被贬之地调离,最多也就是在机构内部对他们的工作岗位做一些调整,从事一些没有生命危险地工作。
如今时间已然是一晃三年,难道是这种可以扬眉吐气的日子,便要如此短暂地便再次结束了吗?
张克俭深深地纠结了。
在大明地历史上,锦衣卫只是在他的缔造者、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晚年被刻意压制过,但这极其短暂地空窗期,在尚武的永乐大帝朱棣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后,便随即进入了其第一波地高速发展期。
不唯如此,朱棣还一手缔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公开由太监所掌控地国家级特务强力机构“东厂”,但东厂的行动人员大多是由锦衣卫来充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锦衣卫的扩张。
张克俭也是在中了秀才之后,才开始真正地感受到锦衣卫的威力的——以前的他生活层面太低,根本就接触不到某些事情的。
事实上,借了崇祯皇帝的光,张家如今培训子弟的规模却是要大了许多,并且还在不断地壮大之中。
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这种学习模式虽然也在使用,但一个班的学员却是从来都没有超出十人以外的——再多的话,恐怕就要被锦衣卫给盯上了。
当然,这些事情,也是在日后地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张克俭才偶然间得以得知的。
原本只不过是抱着应付了事地心态在和锦衣卫的人打交道的,但如此看来,这个策略却是需要重新地斟酌一二了!
张克俭一脸沉重地在灯上点燃了自己刚刚才抄好地那封家书,看着它一点点地化为灰烬,沉默良久……
…………………………………………羞答答地分割线…………………………………………
张知秋终于有些忍无可忍了。
肚子如今是不饿了,但塞满了肉食地肠胃,此刻却是犹如火烧火燎一般。
因为在现代所感受过地荼毒太深,张知秋如今可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根据现代的经验,这服务业的规模和价格,与其所提供产品的质量,多少还是有着那么一些关联的。
本着这个原则,张知秋在手中有钱之后,虽然也是在一路地“扫街”,但他所去的店铺,却都是那种看起来比较气派地门面店,至于那些简陋的小店甚至是路边摊,那是多一眼都不去看的。
在这个时候,张知秋根本也不去想想,他在前段时间的辎重营里,每日里所吃的饭,也还都是在马粪堆里用马粪当燃料做出来的。
现代有“煤海”之称的山西虽然在明朝时便不缺煤,但是辎重营当日却是缺少运输的工具,就连运粮都非常紧张的,无奈之下,火头军们也只好是向蒙古人学习,就地收集马粪来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