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上好地大米,而明朝一石大米重约九十四点四公斤,是以张知秋也就毫不犹豫地把鞋卖掉了。
不为其他,这寄人篱下的日子实在是太不好过:老孙头疯病发作后根本就不问世事,而当家地蔡二娘和家中两个老僕,对张知秋那就是恨不能即刻一脚便将他踢出门外的。
事实上,张知秋这两天的日子甚至过的还不及在辎重营,那里饮食虽然粗糙,但好歹还不限量管饱;这孙家吃的寒酸不说,每餐还仅有那么一点,张知秋如今早已是饿的浑身发软了。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张知秋今日不再远游的原因所在——实在是饿的没有力气了!
心里感觉占了便宜、但嘴上却念叨着“世上果然无好人”地张知秋,一出药店就在路边地糕点铺中先买了二斤各式点心,却是一路拿着还没到猪肉摊上,便已全部地进入了自己飢肠辘辘地腹中。
心里想着那个精灵古怪地小丫头小环,说不得张知秋又重新买了一包糕点,更是绕道去北街最大地杂货铺中给她买了一些小丫头们应该喜欢地诸般零碎,这才晃晃荡荡地往老孙头家里走。
或许还真是应了“人小鬼大”这个说法,在现代也就不过是刚刚才上小学的小环,心里可是就把自家老爹亲自定下来地这门亲事放在了心里的,对张知秋那却俨然已经是当作
“自己人”一般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小环这些天每日里不时偷偷摸摸地给他塞个窝头什么的,张知秋根本在前两天时就没力气去四处游荡了。
但在昨天家中被称作孙婶地、孙老头家的婆娘发现了小环地小动作之后,昨晚厨房便被挂上了一个崭新的铜锁,虽然这种原始地玩意儿张知秋自觉拿根树棍就能划拉开,但这种丢人地事情,却是实在做不出来的。
当然,这主要也还是因为,饭虽然吃的不饱,但却实在是远远达不到要去为此做贼地程度的……
ps:关于这个相关资料的问题,其实大多还是与后续情节地展开有关的,以后偶注意一些吧……
爬走。
第六十一章 无妄之灾
更新时间2012-2-14 0:02:18 字数:3056
也就是在今天上午出门之前,当笑嘻嘻地小环偷偷摸摸地从怀里摸出一个足有成人拳头大的窝头递给张知秋的时候,他还非常小人、且鬼祟地认真想过了小环是如何进入厨房作案的这个问题。
以小环目前地身高,虽然惦着脚尖的话,两手勉强也能够得着那把铜锁,但眼睛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开在侧面地锁眼了。
“你可是俺的男人咧,这要吃不饱饭的话,可是要亏空身子的……”小环极其淑女地坐在张知秋地身旁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着窝头,突然间却是皱着眉头,一本正经地说道。
张知秋当即便把嘴里地窝头喷的满屋都是,然后足足地咳嗽了有三分钟之久,才把顺利进入鼻孔和气管地玉米渣给清了出来,那可当真是涕泪满面啊……
小屁孩子,童言无忌——小丫头恐怕都不明白自己所说地到底是有些什么含义;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张知秋今日才会下决心卖掉了那双官靴。
事实上,张知秋之所以会有那么一点点地小纠结,到不是在可惜这个大明地品牌特供奢侈品,而是这古代普通人所穿地鞋,套在脚上实在是太不舒服了。
在现代工业进入中国以前,国人所穿的鞋一直都是手工制作,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以棉布或麻布做底,然后用粗麻线密密麻麻地缝满鞋底的每一个可以容纳针眼的地方,俗称“千层底”的便是。
这种鞋通常不分左右不说,最让张知秋感到头痛的是,其有十分地结实,但却是万分地僵硬,鞋底就象木板一样非常地难以弯曲,穿在脚上那是叫个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当然,穿着舒适的鞋也不说没有,比如说上好的鹿皮靴,但一双便要好几两银子,以张知秋目前的财务状况,还真的是消费不起。
或许,应该是想一个什么能够一劳永逸地办法,尽快脱身了吧……
除了感念小环小萝莉对自己地“一饭之恩”之外,手里终于有了点闲钱地张知秋,也还不经意地想到了辎重营中所结识地另外一个人:老孙头的亲家,铁匠老张头。
如今在整个大明,除张知秋之外,老张头是唯一的一个通晓“洛阳铲”秘密地人了,为了不会引起不可知地大麻烦,张知秋可是没有少想办法去拉拉老头儿,可惜老头子却是对他不怎么买帐。
早在辎重营地那一战开始之前,张知秋便已寻机对老张头私下里做了一番交待,除将那个“洛阳铲”秘密地掩埋之外,还合谋共同编造了一番谎言。
在战后张继宗和张建西等人不出意外地私下去找老张头打探“洛阳铲”地相关情形时,老张头一脸憨厚地告知诸位军爷,那个所谓地“洛阳铲”,其实也就不过是一个只有成人一掌大小地锋利小铲罢了!
至于那个在战役中立了大功地“洛阳铲”的去向,老张头则是推的一干二净,脑袋晃的像是吃了“摇.头丸”。
几人听了,虽然也还有些将信将疑,但想到此物既然名之为“铲”,自然与其他地铁铲应该是大同小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