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1980年正式服役,到1990年分别在本土安装4 部,用于战略侦察和探测跟踪
宇宙飞船。
----------------------- 页面112-----------------------
什么是超视距雷达?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椭圆体,在地球表面,受地球曲率的影响,雷达视距
受到很大限制。为了及早发现对美国突袭的前苏联战略轰炸机,从50年代初期开
始,美国就在前苏联的家门口建了30多个雷达站,以相互衔接,覆盖前苏联大部
分区域。为了克服地球曲率的影响,还从60年代后期着手发展机载预警雷达,从
飞机上高瞻远瞩,一揽无余。50年代以后美国仅在阿留申群岛至冰岛一线长达9100
公里的防空区内,就建立了31个雷达站,设有警戒雷达、测高雷达、引导雷达、
跟踪雷达等,主要型号分别为an/fps-3、an/fps-6、an/cps-6b 和an/fps-i9 等。
这些雷达的作用距离较近,只有350 ~560 公里,主要是对苏战略轰炸机进行早
期预警。这个由31部雷达组成的远程警戒线,由于採用了前沿部署方式,尽管雷
达性能较差,仍能对时速960 公里的轰炸机发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预先警报,警
报信息可在30秒钟通报防空防天司令部。
为了克服地球曲卒的影响,增大雷达的探测距离,美国自70年代开始研制超
视距雷达。超视距雷达也叫超后向散射雷达或超地平线雷达,它的探测距离不受
地球曲率影响,可探测地平线以下远距离目标。它是利用电离层对短波电波的折
射,来探测地平线以下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整个空域飞行的目标的。因此,超视距
雷达能发现刚离开地面的飞弹和飞机等高速目标,可为防空系统提供较长的预警
时间。超视距雷达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实时探测和跟踪飞机等目标,能确定飞机的
位置和多架飞机的相对方位,还可区分出飞机的外形,并有预警大气层内飞弹的
能力。其主要缺点是:收发天线阵庞大,易遭袭击;雷达工作时受电离层变化影
响大;易受干扰;只能粗略测出目标的方位、速度、距离,精度较差。
▲美国oth-b 超视距雷达美国1975年在缅因州建立一部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
试验站,1987年正式建成东海岸站,1990年建成两海岸站,总经费达13亿美元。
这种雷达定名为an/fps-118,它是一种双站址雷达系统,即发射站设于a 处,接
收站则设于相距170 公里以外的b 处,集中控制站又设于另外的c 处,这样在战
时可提高生存能力。
an/fps-118在5 ~28兆赫的频率范围内可用6 个频段工作,峰值功率达10万
千瓦,可监视60“扇形区域,发射天线阵长达1016.4米,接收天线阵长达1589.6
米,作用距离为926 ~3333公里或800 ~2880公里,距离精度8 ~30公里,方位
精度1 °~3 °。
什么是双基地雷达?
目前,所有舰艇、飞机和地面防空雷达都是发射机和接收机在同一平台、同
一区域的单基地配置,在现代战争中,这种单基地雷达面临三大威胁:首先是反
辐射飞弹。反辐射飞弹是通过摄取雷达波束和电磁频谱来摧毁雷达天线及接收设
备的,所以无论毁掉发射机还是接收机,雷达都丧失工作能力。
其次是有源干扰。所谓有源干扰就是在敌方雷达工作频段内对其接收机辐射
电磁彼,以淹没反射波信号,或模拟一种假的反射波信号进行欺骗,从而使
----------------------- 页面113-----------------------
雷达失去探测功能。最后是无源干扰。无源干扰的主要手段是在空中布撒金
属箔条,造成强烈的电子干扰云带,淹没或干扰真实目标的反射信号,造成雷达
迷茫。
为了提高雷达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美国从70年代中期就
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研究双基地雷达,这种雷达的主要特点是:发射机和接收机
分开配置,并部署在相距较远的位置上,如发射机可部署在远离前沿阵地的纵深
安全地带或海岛上面,也可放在移动的舰船、飞机和卫星上面,因而使对方很难
对其实施攻击。至于接收机,它的配置也十分灵活,地面战斗车辆、前沿阵地、
飞机、舰船均可配置,由于接收机只被动接收电磁波,并不发射电磁波,所以也
不再需要那些笨重的天线,这对舰船、飞机来说不仅大大减轻了负荷,还提高了
电磁兼容能力,使其更加安静和隐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装载发射机,不辐
射电磁波,反辐射飞弹和电子干扰设备很难对其实施攻击和干扰,因此生存力大
大提高。今后,在双基地雷达的基础上,还将发展多基地雷达。
军舰上装有哪些雷达?
舰载雷达是指由军用舰艇携载,用于探测和跟踪水面及空中目标,为武器系
统提供目标坐标等数据,引导舰载机飞行和着舰,以及保障舰艇安全航行和战术
机动的一种雷达。目前,世界各国装备各类舰艇的雷达有1000多种型号,几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