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舰艇编队内的区域防空任务。单一反潜型驱逐舰则配有较先进的反潜探测及攻
击设备,并载有l ~3 架直升机,主要担负舰艇编队的反潜作战任务。单一反舰
型驱逐舰还配有较强的反舰飞弹、对地攻击飞弹和舰炮,主要担负对水面舰船及
岸基目标的攻击任务。因此,驱逐舰是一种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
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支援等多种作战任务的一种舰艇。
----------------------- 页面51-----------------------
驱逐舰本身的定义及概念近百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中期以后,人们
把装有鱼雷的400 ~1500吨级舰艇叫做雷击舰;1893年英国建成“汉科克”号之
后,又将其称为鱼雷艇驱逐舰,这便是第一次出现驱逐舰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英国建成能率驱逐舰群进行作战的驱逐领舰,结果到60年代这一名称又被
废弃,就连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驱逐领舰“班布里奇”
号也不得不改称为巡洋舰;战后以来,由于飞弹武器广泛装舰,又出现了导
弹驱逐舰的概念。
▲中国台湾国民党海军“正阳”号飞弹驱逐舰
早期的驱逐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驱逐舰是一种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早期发展经历了两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始发展阶段。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水雷作为
攻击武器的舰艇,称作水雷艇。这种艇将水雷或炸药捆绑在长长的撑竿上或拖曳
于艇后,以触及敌舰使之重创或沉没。
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便很快装艇使用,因而出现了小轻快猛
的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已建成
800 余艘鱼雷艇,这迫使大国海军必须认真考虑对策。于是,英国于1893年建成
世界上第一批远洋鱼雷艇。这种艇分别命名为“汉科克”号和“霍纳脱”号(又
分别译为“哈沃克”号和“大黄蜂”号),排水量240 吨,航速27节,舰上装有
3 座鱼雷发射管和4 门舰炮,是当时最快的战舰。这种鱼雷艇的克星曾称作鱼雷
艇驱逐舰,有的还称作雷击舰或驱击舰,但比较一致的称呼还是叫做驱逐舰。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最早的驱逐舰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它体积大,效率
低,机动性差,攻击能力弱,所以到1899年就被蒸汽轮机所取代,使航速提高到
30节用排水量增至1000多吨。当时,驱逐舰已具备了随舰队远洋作战的能力,所
以,在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日本驱逐舰便用鱼雷击沉俄国4 艘军舰。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驱逐舰已成为舰队的重要作战力量,所以当时又将驱逐舰称为舰队
驱逐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五国海军于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对航空母舰、
战列舰及重巡洋舰的吨位和数量进行了限制,从而为驱逐舰的发展提供了时机,
导致驱逐舰越造越大,航速越来越快。二次大战前,驱逐舰排水量增至2000吨左
右,到大战结束时,已达3500吨左右。航速也相应增至35~40节,成为最快的战
斗舰艇。驱逐舰的武器配备也逐渐增强,鱼雷发射管由单管发展为双联,甚至五
联装,舰炮由1 ~2 门75毫米炮增至3 ~6 门130 毫米炮,作战威力有很大提高。
二次大战中,各参战国投入的驱逐舰总数达1800艘之多,土要担负反潜、防空、
护航、侦察、鱼雷攻击和火力支援等任务,成为海上多面手。
战后以来驱逐舰有哪些主要特点?
战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驱逐舰的传统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主要特点是:吨位增大。由二战末期的3500吨增至8500吨,一般
----------------------- 页面52-----------------------
均保持在5000吨左右,这样一来就和轻巡洋舰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动力装
置更新。
1962年,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驱逐舰“班布里奇”号服役,它的
核动力装置可确保该舰绕地球航行16圈而不用更换燃料。此外,燃汽轮机和各种
复合动力装置也应运而生,使驱逐舰的加速性和续航力有很大改善;武器配备多
样化。驱逐舰一改过去那种以鱼雷和火炮为主的状况,转入以飞弹为主的配置模
式,除装备舰空飞弹、舰舰飞弹和反潜飞弹外,还装备对地攻击的“战斧”巡航
飞弹和高性能反潜自导鱼雷;广泛携载直升机。现代驱逐舰一般可携1 ~2 架直
升机,个别能携3 架直升机,其主要作用是反潜作战。
二次大战前护卫舰有哪些重大发展?
护卫舰是以飞弹、火炮和反潜鱼雷等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
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近海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
任务。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