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童年
◆早产儿
1925年初夏,在广东广州附近的南海槎头村(今广州市白云区槎龙村。槎念“茶”),一艘像橄榄一样两头尖的“玛浪艇”(玛浪艇,广东语,一种小船。)。女的四十岁,瘦瘦的,眉目清秀,梳着髻,小脚,肚子稍大。
他们为什么如此行色匆匆呢?
原来,那男的叫彭炳忠,是广东韶关一家杂货店里的伙计。
那女的是他的妻子,叫严秀和,比彭炳忠大两岁。妻子怀孕了,此时只有七个月,照理离分娩的日子还早着呢,今天突然感到临产的徵兆,于是急急忙忙雇了船,送往广州。
船夫是本乡人,他也心急如焚,不顾汗流浃背,飞快地划船。只划了两个多钟头,“玛浪艇”就靠在广州荔枝湾码头。柔济医院就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
产妇很快被送进柔济医院。刚到那里,就分娩了,生了个男孩子,才三磅重!这一天是农历4月23日(公历1925年5月15日)。
大家都很担心这个又瘦又小的早产儿能否哺养大。彭炳忠也不敢给孩子取名字,想过几个月看看,如果能够养活,再取名字不晚。
很巧,柔济医院刚刚进口了一只温箱,这个早产儿便成为温箱里的第一位居民。
算起来,这个早产儿该是第五胎了。按照当时人们重男轻女的眼光看来,彭炳忠的“福气”是很不错的,一连五胎竟然都是男孩:
老大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木”,取名“家模”。他在两岁时死了。
老二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水”,取名“家泰”。“泰”字由“三、人、水”组成,一人有“三人水”,便不缺水了。后来,他改名彭浙。
老三生下不久便夭折了,没取过名字。
老四生性聪颖,取名“家颖”。
老五精瘦如猴,以惊人的生命力,居然在温箱中活了下来。
他满月了。
彭炳忠和妻子抱着瘦小的老五,坐着“玛浪艇”,回到了槎头。
乡亲们见到这个早产儿平安长大,都来贺喜,纷纷问起孩子叫什么名字。
直到这时,彭炳忠才决定给老五取个名字。取什么名字好呢?
按照彭家“荣作炳家宪,祖枝宜恒敏”,老五属“家”字辈。彭家的“家”字辈先后多达70多人。
彭炳忠意味深长地给老五取名“家睦”;即“家庭和睦”之意。
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
原来彭炳忠的父亲叫彭作演,祖父叫彭月华,彭月华家境贫寒。用广东的话来说,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条裤带!彭月华在广东韶关一带做点小生意过活。后来,他把儿子彭作演托人荐到韶关一家杂货店里做“火头军”——伙夫。在兴建粤汉铁路之后,韶关是终点站,顿时韶关生意兴隆起来。彭作演除了当伙夫之外,做起小生意来,家境小康。
彭作演的妻子王氏死后,娶过填房。填房难产而死,又娶了一个江西女人。彭作演共有11个儿子,8个女儿,彭炳忠是老大。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子女同父异母,矛盾重重,经常争吵不休。彭炳忠作为长兄,吃够了家庭不睦之苦。正因为这样,彭炳忠给儿子取名“家睦”,以此祈求“家庭和睦”。
1956年,当彭家睦积极报名参加考察队去边疆工作时,改名彭加木,意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草加木”,也意味着跳出小家庭圈子。加木两字合起来是“架”,也意味着为建设边疆铺路架桥。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槎头,是彭家睦的故乡。
槎头,安谧而清秀的水乡。这里有“涌”——广东人把小河叫做“涌”,这里有乡间小道,这里有田园,这里有一座小山——叫做“后山”。
彭加睦两三岁的时候,还是那样又瘦又小,但是非常机灵。由于瘦弱,那双眼睛反而显得又大又明亮。
人们都喜欢这个顽强地活下来的早产儿,一看见他,总是亲热地叫他“阿睦”,或者拖长声音喊声“睦——”,把他抱了过来。
“阿大”(即母亲)格外疼爱这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是在家睦之后,“阿大”又生了个女儿,这个女孩子生下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阿大”便更加细心照料阿睦,生怕他再有三长两短。这时候,阿睦不大看见“爸”(即父亲,广东人用一个字“爸”——念作“把”)。“爸”到哪里去了呢?他在韶关,不常回家。
他的“爸”彭炳忠,又名彭中蕴,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起初,他在韶关杂货店里当“后生”(即学徒),给老闆倒痰盂,看孩子,扫地,奉茶敬客。他在空闲时跟人学文化,渐渐粗识几个字,会记帐算帐。
杂货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兴隆,老闆决定派一个人到广州去负责採购海味、津果、山货、红枣、片糖之类南北货。然而,老闆为了选择合适的人而绞尽脑汁,派去的人要灵活能干,又要忠实可靠。他每天经手大批钱货,人品不可靠,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老闆与伙计们反覆磋商,一致推举彭炳忠。